五、對策措施
(一)完善生態脆弱區的政策與法律法規體系
由于我國脆弱區生態保護與建設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政策措
施不完善,導致環境監察與行政執法能力薄弱,資源過度開發、人
為破壞生態等仍是引發生態脆弱區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主要因
素。因此,加快制定國家《生態保護法》、《生態補償條例》等法律
法規,健全生態保護行政執法體制,建設高素質執法隊伍、嚴格管
理制度、強化行政執法能力,是杜絕生態脆弱區資源不合理利用、
防止濫砍亂伐、濫摟亂采、無節制開墾、非法采礦等人為破壞現象
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證規劃目標如期實現的關鍵。
(二)強化生態督查,促進生態脆弱區保護與建設
加強生態督查力度,研究制定生態脆弱區重大生態建設工程生
態督查專員管理辦法和有利于生態脆弱區保護與建設的環境督查、
生態監理技術規范以及工程質量驗收標準。地方政府應建立由主管
領導牽頭、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生態保護協調機制和政府決策機制,
定期或不定期開展聯合執法檢查,統一生態保護行政執法權限,嚴
厲查處生態脆弱區內各種破壞生態環境和有損生態功能的不法行
為,如非法采礦、盜砍森林資源、草原挖藥等現象,切實保障生態
脆弱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三)增強公眾參與意識,建立多元化社區共管機制
以政府為主導,調動各方積極因素,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
刊等現代媒體,深入宣傳保護脆弱區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不斷提高全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積極倡導生態文明,增強全社
會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各級政府要借助國家新農村建設的有
利時機,逐級建立生態保護目標責任制,并與農牧民簽訂生態管護
合同,逐步建成完善的多元化社區共管機制,使生態保護與全民利
益融為一體,從根本上實現生態保護社會化。
(四)構建生態補償機制,多渠道籌措脆弱區保護資金
生態脆弱區為國家生態安全做出的公益性貢獻大。因此,繼續
實施生態建設項目向脆弱區傾斜政策,建立有利于脆弱區生態保護
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和資金橫向轉移補償模式,通過橫向轉移改變
地區間既得利益格局,實現公共服務水平的均衡,增加脆弱區資金
投入。
(五)加強科技創新,促進脆弱區生態保育
圍繞區域重點生態問題進行協同攻關,深入開展與脆弱區生態
保護和建設相關的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積極篩選并推廣適宜不同
生態脆弱區的保護和治理技術。同時,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通過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消耗,降低開發強度,促進脆弱區生
態保育。
(六)探索產業準入管理,從源頭遏制脆弱區生態退化
脆弱區生態環境脆弱性的根源一方面是受脆弱區本身地形地
貌、自然氣候、土壤質地及自然植被等結構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
是受到人類經濟與社會活動的強烈干擾所致。其中,人類的經濟開
發活動是加劇脆弱區生態環境脆弱性的根本因素。因此,積極探索
生態脆弱區合理的經濟開發強度與方式,建立適宜的產業準入制度,
限制或降低人類的干擾程度,緩減人口對土地的壓力,是有效克服
脆弱區生態環境脆弱性的根本所在。環境保護部 二○○八年九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