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景源:CPI轉正來之不易 中國今年無通脹][明年中國經濟增速將超9%][2010中國經濟換擋提速 內需造就新一輪黃金增長][非稅收入大增昭示經濟復蘇基礎尚未牢固]
2009年,我國經濟成功實現“保八”,有效遏止了經濟增長明顯下滑態勢,率先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但明年經濟發展仍存諸多不確定性,調控部門需直面信貸質量、貿易保護主義、通貨膨脹、產能過剩四大風險,從制度安排入手,適時調整政策,加大調結構、擴內需力度,為“中國號”經濟巨輪的平穩快速行駛護航。
一 信貸風險 嚴筑資本堤壩
銀監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比率繼續保持雙降。但對于2009年超過9萬億元的新增信貸,一些市場人士擔憂未來信貸風險。他們預計,最早在明年上半年,不良貸款余額和比率雙降的趨勢將會改變。
未來風險不容小覷
目前有跡象顯示,隨著信貸基數的不斷擴大,個別商業銀行分支行已經出現不良貸款余額增長的現象,銀行資產質量下滑風險正在顯現。
其實,不少銀行都盡量將信貸集中投放于政府倡導的基建、大型項目、國企及大型民企,以求降低信貸風險。但這并未有效降低銀行風險,且限制了信貸對經濟復蘇的推動作用,現行的“銀政模式”正備受挑戰。
未來的信貸風險可能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信貸集中可能造成新一輪產能過剩,使得商業銀行無法充分而專業地發揮金融調控作用,不利于經濟長遠發展和產業振興。相反,這種“親政府化”的單一操作,極有可能為下一輪經濟周期埋下毒瘤,如果宏觀調控方向轉變,呆賬、壞賬就可能浮出水面。
二是地方政府融資風險。由于政府融資平臺項目信貸60%以上是依賴財政償還,一級政府往往設立多個政府融資平臺,同一個政府融資平臺往往有多家銀行貸款進入。在加速投資的背景下,部分地方政府可能出現過度負債,且政府財政擔保對銀行信貸資金安全并無法律約束、保障。
三是部分行業貸款風險上升趨勢不容忽視。最顯著的是房地產業,經歷了2009年一線城市房價暴漲后,2010年房地產市場走勢存疑,管理部門連續出臺稅收、土地等政策也對市場造成一些壓力。如果房地產市場急轉直下,銀行2009年集中發放的地產開發貸款、個人按揭貸款都將暴露在較大的風險中。此外,制造業境況雖有所改善,但未得到根本性扭轉,在去庫存化后,企業將可能再次面臨原材料成本上升、下游需求不足導致產成品漲價困難、經營財務壓力加大狀況。這也將對企業的信貸償還能力提出考驗。
嚴格監管不能放松
從上半年開始,銀監會連續出臺風險監控辦法,對流動資金貸款、固定資產貸款、個人貸款、銀行發行購買次級債、撥備率、資本充足率等都做出了新的規定。而且,資本充足率須每季度披露。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提出,中小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率為10%,大型銀行最低資本充足率為11%,撥備覆蓋率要求提高到150%。
從監管層的表態來看,明年銀行業將會更加突出加強風險控制,更加嚴格執行行業信貸政策,嚴把信貸準入,加強貸后管理,加強風險監測、監控和預警,完善授信監督,加大不良資產處置、核銷力度。同時,商業銀行會利用信貸環境寬松的有利時機,加大存量貸款的結構調整力度;在增量貸款上會進一步向優質客戶和項目及自身優勢業務領域集中,票據融資規模將會大幅減少。
二 外貿風險 謹防保護主義
貿易保護主義是2009年中國對外貿易的心頭之痛。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盛行,中國是最大的受害國。展望2010年,在全球經濟緩慢復蘇之際,貿易保護主義更具復雜性,甚至可能會“變種”,沖擊中國艱難爬升的出口。
貿易保護主義花樣翻新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貿易摩擦不斷升溫。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的損害正在加劇。
據商務部統計,到今年11月初,全球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101起貿易調查,涉案總額超過116億美元。反補貼和特保案也在日益增多,從去年到今年9月,國外對中國出口產品啟動了20起反補貼調查,其中19起是與反傾銷調查合并調查,中國連續三年成為全球經濟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
貿易保護主義也在花樣翻新,出現各類“變種”。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局長楊益指出,貿易和技術的新貿易壁壘措施對出口的影響正在加大,與此同時,發達國家氣候變化等綠色壁壘也在對我國出口產品給予巨大壓力。
令中國出口企業感到“劍懸頭上”的是碳關稅。盡管是否征收碳關稅尚未定論,但在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李健看來,高能耗、高物耗出口正受到更多抑制。
貿易摩擦的影響更深,波及到產業和制度領域。“貿易摩擦從單個產品向整個產業擴散,直至國家政策層面。不僅沖擊諸多企業的生產經營,也影響了宏觀政策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楊益說。
善用法律維護權益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認為,貿易摩擦是明年中國面臨的最大風險。明年出口預期增長,在投資引擎必將減速、消費引擎剛剛啟動的情況下,出口引擎仍是明年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
分析人士指出,貿易摩擦增多是中國產業競爭力上升的客觀反應,是國外遏制中國崛起和發展的主觀表現。可以預見,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我國貿易在世界貿易份額的不斷上升,國際經貿摩擦將伴隨我國經濟發展的整個過程。
楊益指出,一方面應妥善處理貿易摩擦,充分利用世貿組織的解決爭端機制,妥善應對貿易摩擦。另一方面應依法運用貿易救濟措施,加強貿易救濟措施對國內產業的保護力度。
今年商務部發起27起貿易救濟調查,涉及進口金額99億美元,國內企業200多家,國內產業4600多億元人民幣,直接影響20多萬個就業崗位。
商務部已經著手研究貿易調整援助制度,力求在對因貿易或產業轉移而遭受利益損失的產業、企業及其工人進行補償和扶助。上述制度在美國、歐盟都有成熟的法律和實踐,中國目前還沒有出臺相關法律。
專家也指出,企業應關注國際市場的變化,在自己的產品遭遇貿易摩擦的時候要積極應訴、敢于應訴,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發現低價進口產品對自己的產品造成影響的,要及時申請救濟,善于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