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一季度海外購礦金額同比增速是全球水平整整8倍之多,但內有國資委的自查要求折射出的“限速”意圖,外有對象國礦業資產“國有化”的“燎原”之勢,這樣的“出海”成果似乎位于“拋物線”的頂點而非上行區間。
昨日,美國鋁業中國區總裁黃志湘表示,與跨國公司“抱團”收購可以彌補中國企業“走出去”時的策略短板。
弱化政治風險
記者注意到,成功以10%以上股份入主原本就股權分散的力拓之后,中鋁從美鋁手中贖回相關股份時只花費了10.21億美元,也就是說,當時中鋁在140.5億美元的交易總金額中單方面負擔了90%,從資金面上獲得美鋁的援助并不明顯。
“美鋁和中鋁‘抱團’收購,最主要是因為中國央企收購時往往遭到抵制,被國外企業和市場認為是政府意志,而不是市場行為,美鋁一加入,有效地把政府行為巧妙轉化為了市場行為。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王志樂對記者表示。
要實現海外購礦這一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與跨國公司合作提供了一條捷徑。 “并購中有多種復雜因素,隨時會導致不確定性,而以美鋁為例,它可以運用它的國際化并購經驗和中鋁共同在國際市場做一個很迅速的資本運作,抵消了比如政府、媒體公關等方面缺乏的策略。 ”黃志湘表示,這讓當地投資人更傾向于認為這是商業運作行為,有全球性公司在參與管理。國務院參事陳全生也認為,借力對海外市場更熟悉的外資之手是不錯的選擇。
愈演愈烈的“外憂”
但遺憾的是,當時被廣泛視作成功案例的力拓案,卻并沒有譜出圓滿的續曲。在經歷了傳言、澄清、傳言、再澄清的波折糾結之后,力拓于去年6月意外撕毀了與中鋁的合約,阻止中鋁的進一步注資,而是轉投“舊情人”必和必拓的裙下,中鋁最終獲得的“分手費”僅僅1.95億美元。
當時的市場評論傾向于,“過河拆橋”的力拓根源上還是受到利益軸心地緣政治的影響。而中國企業面臨的這一困擾在今年二季度有愈演愈烈的趨向。 6月7日,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安永在發布一季度全球礦業交易統計數據的同時,也指出全球礦業和金屬領域“國有化”現象更為明顯。
5月上旬,在正式公布的《2010~2011年預算方案》的聲明四中,澳大利亞政府用了37頁紙來討論為何以及如何對礦業企業征收40%的資源超額利潤稅,并已經做好了怎么花掉通過此項新稅征得的額外稅收設想。此外,今年以來,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和巴西等地也都先后出臺了不利于外資的新政策、法規。其中,玻利維亞政府于5月將一家瑞士公司控股的銻礦冶煉廠和四家電力公司收歸國有。
浮出水面的“內患”
除了苛刻的稅制、新定的法規等來自對象國的干擾外,央企還須面對國內監管層的嚴厲質詢。5月中旬,國資委下發了《關于開展中央企業對外并購事項專項檢查的通知》,要求在2004-2009年有過海外并購的央企對并購項目進行自查,包括央企在對外并購的戰略方向、決策程序合規性、資產評估的規范性和收購價格的合理性、并購后的運營情況、風險乃至并購的成效等主要內容。
市場分析認為,國資委此舉背后叫停盲目出海行為的意圖不言而喻,而這也必然在未來幾個月顯現出市場效果。不過,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研究員陳文玲昨天還是對記者表示,“走出去”戰略整體上不可逆轉。 “最后這還是提高一個大國話語權、影響力、輻射力和帶動力的必然選擇。 ”國務院參事陳全生則告訴記者,全球化的本質始終應該是專業化,而不是價格上的“抄底”。 (勞佳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