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地偏質差、交通和商業設施配套極不完善
保障房初現“貧民窟”隱患
□記者 施智梁 白田田 北京報道
北京市民小陳七年前在北京西南片以4200元/平方米的價格買了套80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雖然處于西南三環之內,但交通并不便捷,“別說地鐵,直到現在整個小區附近只有一輛公交車經過,到最近的地鐵站陶然亭站都要換乘兩輛公交車。”小陳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七年過去了,小陳一家幾乎每次出門都得坐門前唯一的公交車到最近的交通樞紐轉車,達官營或灣子是他們最常去的換乘站。除了交通設施沒有跟上之外,小區綠化率低、附近沒有成熟的商場、醫院甚至學校都是小陳覺得生活非常不便利的地方“連不想做飯時下個館子都沒有太多的選擇,當時買房時,開發商向我們承諾的逐步完善周邊社區的話數年都沒有實現。”小陳說。
“最重要的是,附近沒有好的小學,這讓我們非常擔憂孩子今后的教育問題。”小陳的妻子憂心忡忡地說,他們今年剛有了自己的孩子。
像小陳這樣住上了保障房卻得不到完善“保障”的不在少數。業內專家認為,如果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住房在交通和商業設施上配套不完善,很容易引發都市貧民窟的現象。
“貧民窟”的新標準
聯合國人類居住署將貧民窟定義為:以低標準和貧窮為基本特征之高密度人口聚居區。當大量人口從農村聚集到城市時,占據了無人的空地,在上面蓋住宅,并配套建起簡易的市政基礎設施,包括馬路、下水道、供水供電線路等。
貧民窟正在迅速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城市貧困的顯著表現。住房所有權的安排也各有不同。在所有的貧民窟,建筑從最簡易的窩棚到永久性的建筑一應俱全,有的房子的狀況甚至好到讓人驚奇。其中有不少貧民窟缺少凈水、電力、衛生設施和其他基本服務。新中國成立前上海有數量眾多的棚戶區,污水四溢、易滋生傳染病。
然而在今天的中國隨著保障房建設的逐步完善,業內專家做出了相應的補充,具體而言,高密度的居住環境、周邊缺乏良好的綠化設施、交通設施和社區建設,都已經成為了現階段都市“貧民窟”的新苗頭。
客觀上來看,貧民窟很難根絕。有學者認為,世界上只有兩類國家可以消除貧民窟,一類是經濟足夠發達同時社會福利足夠優裕,還需要一個有如世外桃源般簡單單純的社會狀況,目前只有北歐的挪威、瑞典諸國可以達到;其二便是所有權力都歸政府,政府控制一切,所以貧民窟產生的一切因素都可以由政府的計劃經濟下的宏觀調控消除掉,只需要嚴格控制人口流動,禁止農民進城。換句話說,共同富裕了,即不存在貧窮,共同貧窮了也無所謂貧窮。兩端對照,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徑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