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關系三:集中持股
單只基金持股不得超過總股本10%,法律規定在全流通時代不夠嚴格
一位基金經理曾經向記者透露,不少基金的重倉持股策略的確有仿效“莊家”過度控制股價的行為——數家基金公司結成同盟,或一家基金公司旗下多只基金集中持股。其比例加起來足以達到超過流通股20%比例的“控盤”程度,進而影響股價。不過從法律意義上講,每一只基金持股比例并未達到總股本的10%,并不違法,表面上也沒有“控盤”的嫌疑,相關法條的規定在全流通后似乎不夠嚴格。
個別基金公司重倉的數只股票均表現得令人咋舌,對于組合投資的基金公司來說,主要的股票組合都有這么優異的表現,讓人驚嘆。
在2006~2007年大牛市階段,此拉抬股價路徑被機構投資者運用到了極致,被業內稱為“人有多大膽,股價有多高”。
2007年,不少基金公司取得了旗下偏股基金平均超過100%的年收益率,少數基金還創造了超過200%的年收益率,書寫了A股基金歷史上首輪大規模暴富神話。
典型關系四:炮制報告
基金高度依賴券商報告,研究員調研就是吃飯聊天
基金決定購買股票需要研究報告作支持,而絕大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由于投研實力有限,往往依賴于券商的賣方報告。
上海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向記者承認,他們有時會完全根據研究機構的報告來買股票,對上市公司根本沒有實地考察,“我們和研究員只對上了一定投資比例的股票進行重點研究,一般的股票都是依賴其他機構研究報告。以我們的研究能力沒有可能對每一只股票都進行深入的了解。”
有基金業內人士坦言。“現在的研究員到上市公司進行調查,獲得的信息有幾個是自己蹲流水線看庫存得到的?還不是找董秘或者高管人員聊聊天,瞅瞅廠房,無法建立對一個企業的全面認識,他們只是打聽一下公司全年的業績和重組動向。”但這位人士也承認,恰恰這種含金量極高的內幕消息,一般都能得到機構投資者的青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