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25年,她開處方平均單張不超過80元,最小的一張只有2毛7分錢;她的看、觸、問、聽等微笑服務,治好了無數疑難雜癥。她,就是武漢漢口金橋社區醫生王爭艷。2009年9月25日,經過3萬多市民無記名投票,她從兩萬多名醫生中勝出,當選為武漢市“我心目中的好醫生”。王爭艷的事跡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數百家報紙、網站先后報道、轉載,數以萬計的網民跟帖熱議。她被群眾愛稱為“小處方醫生”。
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人們對王爭艷的贊揚,不僅是對她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的敬佩,更反映了對進一步解決看病難問題的熱切盼望。
● 看病難難在哪里?
2009年7月,北京市衛生局組織了一次特殊的體驗活動,請19家著名大醫院的院長分別到其他大醫院“當一天患者”,親身感受普通群眾是怎么看病的。其中一位院長從排隊掛號到離開醫院共用了近7個小時,但真正看病不過20分鐘,排隊等候占整個就診時間的95.1%。院長“看病”的經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看病難的現實情況。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人民健康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藥衛生事業取得顯著成就。尤其是近年來,覆蓋城鄉的疾病預防控制和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基本建成,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持續推進,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步伐明顯加快,藥品生產、流通、監管體系不斷完善。目前,我國人均期望壽命已達73歲,遠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63歲),接近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75歲),孕產婦死亡率、嬰幼兒死亡率等多項居民健康指標也居于發展中國家前列。
同時也要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新型健康問題不斷出現,群眾對看病難的反映仍然比較強烈。據2008年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顯示,有41.2%的居民對門診服務不滿意,44.2%的居民對住院服務不滿意??床‰y,就是人們對看病就醫過程中遇到的種種不滿意之處的概括,仔細分析,主要“難”在以下四個方面:
到大醫院看病難。一進大醫院,最直觀的感受是“三長兩短”——掛號、候診、拿藥時間長;醫生問診、檢查時間短。許多患者反映,到大醫院看一次病,很難統計出要排多少次隊,交多少次費??匆淮尾≌垓v大半天的時間,可真正用來看病的時間只有十來分鐘。這不僅讓普通患者感到身心疲憊,對于老人、孩子、殘疾人、孕婦等患者來說,更是苦不堪言。
掛專家號更難。由于對醫生的具體情況不了解,不少人一生病,無論大病小病,總覺得找個專家看看,心里更踏實。而大醫院的大專家人數又非常有限,因此造成了專家號一“號”難求的局面。為了掛上一個專家號,有的患者全家總動員、輪流排隊掛號,有的則徹夜排隊,更有患者發動一切資源找關系掛號。再加上由“號源”緊張引發的號販子問題一直沒能徹底解決,使得一些熱門專家號被炒到了數百元甚至上千元。
醫藥費用負擔重。2009年,我國醫院門診病人次均醫藥費用為160元,住院病人人均醫藥費用5952元。一次住院費相當于城鎮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是農民年人均收入的1.12倍!2008年全國醫院次均門診和住院費用分別為1991年的12.5倍和10.1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6.0%和14.5%,比居民消費品價格指數增長率高10多個百分點。至于經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醫藥費用負擔不僅壓得他們喘不過氣,還連累到整個家庭。那些沒有參加醫保的群眾,更是倍感負擔沉重。
而在不同社會群體中,農村居民看病最難。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不僅醫療資源不足、技術薄弱,而且看病就醫極不方便。很多農民為了看病要跋山涉水,走上十幾公里、幾十公里路。一些得了疑難雜癥的農民為了確診病情或者尋找希望,要到縣外、省外,甚至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醫院就醫,這不僅增加了就醫難度,更加重了經濟負擔。
上面列舉的只是看病難的一些突出表現。應該看到,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我們現在遇到的看病難,已經和改革開放初期有所不同,在醫療資源總量已經迅速增長的情況下,目前的看病難更多地表現為接受高水平的醫療服務難,高科技藥品、稀缺藥品和高精尖設備檢查費用高,許多費用是醫療資源結構不合理、配置效率不高、浪費和不合理使用帶來的。經過努力,這些問題應該也是能夠解決的。
● 看病難的原因何在?
治病,首先要找到病因,才好對癥下藥。解決看病難問題,同樣如此。只有認真分析看病難問題的形成原因,才能“對癥下藥”。那么,看病難的“病根”究竟在哪里?
政府投入相對不足。盡管近幾年政府加大了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但總體上仍然不足。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0%,但衛生總費用僅占世界總額的3%。2009年衛生總費用中政府投入占24.7%,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平均為75%左右),也低于很多發展中國家水平(平均為55%左右)。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醫療衛生費用主要由家庭承擔,醫療費用缺乏分擔機制;這也在客觀上形成了醫院“自勞自吃”的收入結構,形成了藥品、檢查收入與醫生收入掛鉤的機制,對費用的升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目前我國總體衛生資源不足,配置還不合理,本應為“金字塔”結構的醫療衛生體系,在我國卻呈現為“倒金字塔”型:70%左右的衛生資源在城市,高新技術、優秀衛生人才集中在大城市的大醫院,廣大農村只擁有30%左右的衛生資源。一些大醫院過度發展,而農村和城市社區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不僅設備和條件差,而且普遍缺乏合格的全科醫師,導致群眾患病后往往不信任基層醫療機構,紛紛涌向大城市大醫院。
公立醫院趨利化。目前,我國71%的醫院都是公立醫院,承擔的服務量占全國醫院服務量的80%以上。由于政府長期投入不足,公立醫院公益性淡化,形成了“以藥補醫”的模式,導致醫院和醫務人員忽視基本藥物和適宜技術的應用,傾向于開大處方,爭相使用大型設備,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費用,致使醫療費用大幅攀升,還嚴重損害了患者的健康。我國剖腹產比例遠高于正常水平,抗生素濫用情況十分嚴重,就是這種機制帶來的后果。加之一些醫院就醫流程缺乏人性化設計,少數醫務人員服務態度存在“冷、硬、頂、拖、推”等現象,醫院之間的檢查結果不能共享,惡化了患者的就醫體驗,強化了患者對看病難的感受。
醫保保障水平低。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已經覆蓋了12億多人口,但仍有1億多人沒有任何形式的基本醫保。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水平仍然偏低,個人自付比例仍占總費用的一半左右。加上我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和商業醫療保險起步較晚,覆蓋人口和保障力度也不大。因此,很多群眾仍然需要自費就醫,承受著生理、心理和經濟三重壓力。
藥品價格虛高。我國藥企數量多、規模小,群眾戲稱“賣藥的比吃藥的還多”。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加之監管不到位,藥品和醫用器材生產流通秩序混亂,部分廠商利欲熏心,采用違規手段虛報成本、肆意加價等現象嚴重。再加上醫院主動控制藥物成本的動力不足,許多藥企采取紅包回扣等不正當的競爭手段進入醫院。近年來國家雖然連續20多次降低藥價,但許多企業采取換名、換包裝、換成分比例、重新審批等辦法避開國家的降價約束,群眾仍然感到沒有得到應有的實惠。
此外,由于醫藥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新藥、新技術不斷出現,加上人口老齡化、疾病模式的轉變等因素的影響,衛生服務成本增長很快;部分群眾缺乏對基本醫療和健康知識的了解,不管大病小病都直奔大醫院,部分患者甚至主動要求醫生提供大檢查、多開貴重藥品,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看病難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