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0年財政預算保障重點
1、繼續加大“三農”投入力度,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安排支農投入349289.1萬元,比上年(年初預算安排,下同)增加136728萬元,增長64.3%。一是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安排資金29240萬元,對農牧民進行化肥、良種、農機具購置補貼及對種糧農民、農業生產資料實行綜合直補,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二是加大農業綜合開發投入力度。安排農業綜合開發資金22939萬元,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9500萬元;新增農牧業特色產業發展資金10000萬元,使資金規模達到60000萬元,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三是提升農牧業服務保障水平。安排資金10600萬元,支持農牧民技能培訓、農牧業科技推廣、農產品促銷,扶持龍頭企業和鄉鎮企業,對農村綜合服務站點、農牧民信息服務予以補助,提高農牧業科技含量,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安排資金3600萬元,積極推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四是創新投入機制。安排資金19394萬元,進一步擴大涉農商業保險試點范圍,對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造成公民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予以補償,加大對農業氣象預報預測和氣象服務、農業病蟲害防治、農業生產救災、耕地及草場保護、農村人畜飲水安全等方面的投入,提高農牧業防災抗災能力。五是加大森林生態屏障建設投入。安排資金98592萬元,支持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造林綠化、退耕還林、防沙治沙、天然林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及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工程,加強林業執法監督,促進可持續發展。六是加大水利投入。安排資金20216萬元,支持實施農村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農村小水電運行維護、病險水庫專項治理、鄉村防洪及水土保持和防汛抗旱,推行草原水利灌溉試點,逐步提升水利建設水平和管護水平。七是加強農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安排資金51254萬元,推進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和民房抗震加固,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八是加大財政扶貧力度。安排財政扶貧專項資金23345萬元、興邊富民資金11000萬元,整鄉推進,不斷提高農牧民群眾生活水平。九是積極推動農牧區消費。安排資金1000萬元,繼續實施家電家具下鄉財政補貼,推動農牧區消費市場發展。
2、堅持以人為本,進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安排民生投入230077萬元,比上年增加49780萬元,增長38.6%。一是加大社會保險投入,加強社會保險體系建設。安排基本養老保險補貼42392萬元,確保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的及時足額發放以及調整政策的及時兌現;安排資金42000萬元,積極推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生育保險、工傷保險、城鎮職工大額醫療補充商業保險,確保單位繳費、財政補貼的及時到位;安排資金20000萬元,與全國同步推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并適時擴大覆蓋面。二是加大城鄉救助投入,完善各項社會救助政策。安排資金23916萬元,將農村低保標準從年人均1100元提高到1300元,將城鎮低保標準從月人均310元提高到330元,切實保障城鄉特困群眾基本生活需要;安排資金10000萬元,實施廉租住房租賃補貼,解決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問題;安排資金14493萬元,支持實施城鄉特困群眾醫療救助、“三老”人員生活補助和五保戶供養調整標準、優撫對象生活補助、孤殘兒童和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等,保障社會弱勢群體最低生活需求。三是加大投入,促進就業。安排資金23000萬元,用于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及就業再就業補助,保證就業局勢基本穩定。四是加大投入,落實好軍轉人員安置政策。安排資金44366萬元,確保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干部退役金和軍隊移交地方安置的離退休人員經費及時兌現,切實落實好各項軍轉人員安置政策待遇。五是安排資金1410萬元,1支持食品藥品和其他產品質量監督檢查,加強產品質量安全檢查工作和標準化體系建設。六是安排資金3000萬元,繼續提高干部職工個人取暖費補貼標準。
3、繼續加大社會事業投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安排教科文衛等社會事業發展資金544493萬元,比上年增加94308萬元,增長21%。一是增加教育投入。安排教育事業發展資金388876萬元,比上年增加56156萬元,增長16.9%。繼續提高師生公用經費標準,繼續實行中等職業教育農牧民子女免學雜費、住宿費,師范及農牧林水地礦等專業學生免費教育政策;支持職業教育發展,實施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和校舍安全工程,改善辦學條件,全面落實助學金、獎學金及助學貸款貼息等各項政策。二是增加科技投入。安排科技發展資金13300萬元,比上年增加2500萬元,增長23.1%。重點支持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農牧科技特派員補助和科普宣傳等,促進科技研究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三是增加文化投入。安排文化事業發展資金11881萬元,比上年增加1744萬元,增長17.2%。主要用于文化產業及主流文化創作、藏語文推廣、縣鄉綜合文化活動中心設備購置、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農家書屋建設、民間藝術團演出場次補助、文化創作獎勵、世博會參展等,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四是增加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投入,促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安排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資金78996萬元,比上年增加19272萬元,增長32.3%。主要用于基層公共醫療衛生和藏醫藏藥發展、地方病、傳染病防治、“降消”及計劃免疫、農牧區衛生人員培訓、加碘鹽補貼、甲流防控、計劃生育家庭獎勵等,進一步提高體檢費標準;將農牧區醫療制度補助標準從140元提高到180元,提高農牧區醫療衛生人員待遇,穩定農牧區醫療衛生隊伍,逐步縮小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差距。五是保障廣播電影電視和信息產業發展需求。安排廣播電影電視和信息產業發展資金18460萬元,主要用于廣播電視改善設備條件及提高節目質量、數字電視推廣普及、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工程建設、提高地方轉播中央廣播電視節目傳輸覆蓋率、西新工程維護、電話村村通補助、鄉鄉通光纜工程補助等,提升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六是安排資金5450萬元,進行革命歷史遺存及文物維修,搶救地方檔案,促進革命歷史文物保護,弘揚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七是安排資金27530萬元,加強法制宣傳、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和外事外宣工作,支持“十二五”重大課題調研及項目規劃、全區第二次土地調查和機構改革,推動其他各項社會事業發展。
4、確保維護穩定支出需求,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一是加強政法經費保障工作,足額落實政法部門日常運行公用經費和辦案業務經費。二是確保維護穩定支出需求,對執法部門、民族宗教統戰事務工作、青藏鐵路護路、平安西藏建設、邊境治安聯防、民兵訓練等進行專項補助,加大投入,預防和妥善處理各類群體性事件。三是增加自治區招錄的“治安協警員”相關支出,有效補充維穩力量。
5、大幅增加產業發展投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安排產業發展投入23750萬元,比上年增加12150萬元,增長104.7%。
一是在管好用好50000萬元企業改革與發展資金的基礎上,新增安排資金13000萬元,支持重點產業發展,扶持和激勵骨干企業、中小企業,對地縣財源建設項目予以貼息,推動非公經濟和民族手工業發展。二是安排資金6150萬元,支持旅游發展和旅游促銷,對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予以補助,充分發揮旅游作為支柱產業的帶頭作用,促進社會就業、消費市場發展和農牧民增收。三是安排金融引導和激勵資金1000萬元,新增安排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專項資金1000萬元,用于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風險補償,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四是安排礦業發展資金2600萬元,支持優勢礦產資源開發。
6、繼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提升發展能力。安排基礎設施建設投入144000萬元,比上年增加7300萬元,增長5.3%。一是安排自治區預算內基建資金60000萬元,支持自治區重點基本建設項目及前期工作。二是安排廉租房、周轉房建設資金60000萬元,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度。三是安排資金20000萬元,進行縣鄉公路及村道養護,改善鄉村交通條件。四是安排資金4000萬元,支持運輸場站建設。
7、繼續加大節能環保投入,促進可持續發展。安排環保投入58132萬元,比上年增加23132萬元,增長66.1%。一是安排資金26000萬元,“以獎促治”、“以獎代補”,開展農村村容村貌整治。二是安排資金9732萬元,主要用于支持環境保護、集中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濕地保護、節能減排等,加強農牧區環境監測和監管能力建設。三是安排資金22400萬元,主要用于重點區域造林、草原生態保護獎勵和農村戶用沼氣建設等,加強森林、草原生態保護和替代能源建設。
8、繼續保障應急財政投入,提升處置突發情況的能力。安排應急保障支出68101萬元。一是安排自治區本級預備費50000萬元,用于當年預算執行中難以預見的特殊支出。二是安排資金2000萬元,保障突發自然災害地區群眾生活,提高緊急救助能力。三是安排資金3000萬元,支持地質災害防治體系規劃、預警預報及治理。四是安排資金10101萬元,進行糧食、副食品、糧油及液化氣等物資儲備,化解潛在風險。五是安排資金3000萬元,對燃油發電進行補貼,解決電力缺口問題。
9、堅持財力向基層傾斜,強化基層政府財政保障能力。安排對基層財力補助支出490593萬元,比上年增加94619萬元,增長23.9%。一是安排對下均衡性轉移支付資金414344萬元,比上年增加82920萬元,增長25%,增強基層政府保障能力,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二是安排邊境地區專項補助23000萬元,邊境口岸建設資金3000萬元,比上年增加7450萬元,增長40.2%,維護邊境地區穩定,加快邊境地區經濟發展,促進邊境地區社會事業進步。三是安排資金35249萬元,主要用于補助基層政權及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建立村醫和村級防疫員崗位補貼制度,支持城鎮社區建設和村委會、居委會興辦經濟實體,有效促進基層組織建設。四是安排地(市)、縣專項激勵資金15000萬元,鼓勵基層政府積極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增強財政創收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