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城市建設在海西發展中得到更快推進。
抓住國家支持海西發展的重大機遇,擴大和引導公共投資,實現城市拓展與環境優化的有機結合。多方籌資確保重點。發揮財政籌融資職能,積極拓寬融資渠道,爭取到中央增投等資金6.5億元和財政部代發地方政府債券8億元,全年投入各類財政性資金219.7億元,有力保障了重點項目建設。城市拓展步伐加快。啟動集美新城、翔安新城和環東海域新城建設規劃,穩步實施西郭片區等舊城改造,五緣灣、湖邊水庫、廈門新站等重點片區開發順利推進;續建BRT二號線,翔安隧道全線貫通,成功大道建成通車;積極構筑對外通道,福廈高速鐵路通車運行,廈深鐵路、龍廈鐵路、沈海高速擴建等項目加快建設,海西中心城市格局逐步形成。人居環境不斷改善。6.4億元投入污染源治理和節能減排,完成天地湖、松柏湖截污工程,東部垃圾填埋場基本建成;重點企業和公共建筑節能監測體系進一步健全;落實公交優先,實施票價補貼,取消公交空調費,建設嘉禾園等一批停車場。
3、民生保障在結構調整中獲得持續加強。
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大力推進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各項民生支出43.2億元,比上年增長22%。社保體系更趨完善。安排就業專項資金1.8億元,積極落實本地生源畢業生的就業,加大對困難人群的幫扶,強化職業技能和創業培訓,全年新增就業19.1萬人;完善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辦法,進一步降低參保門檻、減輕繳費壓力;在廈大學生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實現醫保全覆蓋;財政出資為全體市民辦理自然災害公眾責任險,為農村居民辦理住房保險;在全省首設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受害方救助得到有效保障;投入7.3億元建設社會保障性住房,1.2萬套住宅如期竣工;在六個區建設“福樂家園”,愛心護理院落成開園;擴大貧困人群醫保自付補助范圍,提高補助標準,5.5萬人受益。“三農”工作扎實推進。農業投入4.4億元。新一輪農村義務教育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成效顯著,繼續啟動20個新村建設和12個老區山區村改造,實施13個老區山區村飲水安全工程;加快農村道路、生態風景林、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項目建設,農村環境明顯改善,農業產業化水平持續提高;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對農民自建沼氣池給予補助,及時兌付糧食綜合直補資金,惠及8萬多農戶。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教育投入13億元。實施教師績效工資改革,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公務員;啟動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完成校舍抗震安全排查和鑒定;免除城鄉義務教育各項收費1.2億元,新建擴建14所中小學,新增1.6萬個學位,來廈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得到較好保障。衛生投入7.3億元。市婦幼保健院門診綜合樓建成投入使用,仙岳醫院、中山醫院、醫藥研究所等建設改造工程進展順利;建成市民健康信息系統,方便市民,減輕負擔;及時撥付甲型H1N1流感防控資金,財政應急保障機制不斷完善;福建(廈門)-新加坡友好醫療服務中心項目動工,完成2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28個農村衛生所的標準化建設。4.1億元繁榮文體事業,建成小白鷺藝術中心等一批文化基礎設施,實施“農家書屋”工程,成功舉辦第十一屆中國戲劇節、第十八屆市運會等重大活動,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
4、財政管理在制度創新中不斷優化提高。
加大財政管理創新力度,管理能力進一步提高。預算管理改革實現新突破。行政事業性收費全部納入預算管理,非稅收入電子繳費系統投入使用,收入監管更加及時;開展政府采購預算編制,建立部門預算基礎資料庫,全面實行項目庫管理,預算編制更加精細;市、區兩級全面推行公務卡改革,國庫集中支付更加規范;實施大宗貨物和公務車輛統一采購及辦公設備標準化配置,實現服務器集中托管和電子政務內外網統一接入,資源集約水平得以提高。資金資產管理取得新進展。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出國、購車、接待、會議費用均嚴格按中央要求進行控制和壓縮;公共資源市場化改革縱深推進,閑置資產處置力度加大、效益提高,事業單位對外投資行為得到進一步規范。財政績效監管取得新成效。對86個項目實施績效評價,部分效益不高、投入不合理的項目不予安排資金;全面完成鎮村債務化解任務,市區財政共同出資,累計化解債務2.6億元;認真抓好“小金庫”專項治理,強化擴大內需和惠民利民資金的監管;條法建設實現新的突破,市人大常委會三審通過國內首部會計人員管理法規——《廈門市會計人員條例》,政府采購管理辦法正式頒布;財政部門依法理財、服務大局能力進一步提高,市財政局首獲省級文明單位稱號。
各位代表,2009年我市財政經濟運行情況總體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財政增收難度大,雖經各方面努力,仍僅完成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批準預算的99%;二是金融危機影響尚存,結構調整和企業增效的壓力依然較大,新增財稅點不多,再加上減收政策繼續實施,財政收入難以形成高位增長格局;三是城市建設、民生保障及產業發展等支出需求持續增加,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等新的增支因素有待落實,財政收支矛盾仍相當突出。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認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克服和解決。
二、2010年預算草案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是貫徹國務院支持加快海西建設若干意見的重要一年,也是應對金融危機、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攻堅之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2010年財政預算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按照市委十屆十次、十一次全會的要求,堅持規模與效益兼顧、拓展與挖潛并重、政策與資金統籌的理財思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增強發展后勁,做大財政蛋糕;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集中財力加快島內外一體化建設,扶持產業鏈發展,持續改善民生,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深化財政制度改革,堅持依法理財,不斷提高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為實現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在海西建設中發揮龍頭示范作用提供強有力的財力保障。
按照上述工作思路,2010年預算的主要指標安排如下:
(一)全市財政收支預算
全市財政總收入預算安排4,965,979萬元,增長10%,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預算安排2,668,954萬元,增長11%;上劃中央收入預算安排2,297,025萬元,增長9%。
地方級財政收入2,668,954萬元,加上預計上級補助收入350,862萬元,減去體制上解省215,104萬元和出口退稅負擔專項上解等支出148,217萬元,全市財力2,656,495萬元。按“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全市支出預算安排2,656,495萬元。
(二)市本級財政收支預算
市本級財政收入預算安排1,906,854萬元,增長11.5%。市本級財政收入加上預計上級補助收入350,862萬元,減去體制上解省215,104萬元和出口退稅負擔專項上解等支出148,217萬元以及補助區級支出148,000萬元,市本級財力1,746,395萬元。相應安排市本級支出預算1,746,395萬元,其中象嶼保稅區管委會支出預算17,980萬元、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支出預算82,020萬元,上述兩個單位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其收支預算并入市本級報請人大審批。市本級收支預算具體編制如下:
1、市本級財政收入1,906,854萬元,其中:
(1)稅收收入1,548,050萬元,增長11%;
(2)非稅收入358,804萬元,增長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