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帶來的緊張局勢
美國一名環保活動家說:“西方消費者正在緬甸和其他國家留下強烈的生態印記。緬甸木材變成美國人的家具,要不是他們有需求,木材貿易根本不會存在。”
來自上海市的木材商人程先生也認為:“只有人們減少對木材使用的依賴,砍伐緬甸森林的情況才可能得到慢慢遏制,否則政府采取任何措施都是事倍功半,根本擋不住希望從中獲利者的欲望步伐。”
目前,中國的木材生產已經從以天然林為主轉變到以人工林為主,木材的自給率約60%,即國內的木材消費量有2/5依賴進口。著名林業學者沈孝輝表示,由林木生長長周期所決定,中國木材依賴進口的局面,短期內恐怕難以根本轉變;而珍貴用材樹種依賴進口的局面,在可預見的將來(至少兩代人時間內),也難以根本轉變。
長期以來,作為中國從陸路通向印度洋的通道,中國與緬甸有著特別的友誼,雙邊經貿合作不僅開展得早,而且發展十分迅速,中國已成為緬甸的主要貿易伙伴和外資投資國,尤其是與緬甸有著廣闊邊境線的云南,中緬貿易非常活躍,“緬甸北部也因為靠近開放的中國而繁榮”。
包括緬甸、老撾在內的許多國家一直對日益滲透的中國商人的影響愛恨交加,因為中國商人帶著廉價商品來到的同時,也會帶走當地的資源。這些國家擁有大量的原始資源,本身卻又沒有能力開發利用,這給外來的投資者留出了巨大的空間。
2007年5月28日,緬甸林業部國家林業公司舉辦2007/02次木材出口招標會,成交木材量(柚木原木)為1315.75噸,共有國際國內59家公司前來參加競標,分別為:歐州國家公司14家、新加坡公司9家、泰國公司10家、日本公司4家、印度公司1家、印度尼西亞公司1家和緬甸公司12家。
“很多人都奇怪為什么沒有一家中國公司參與,事實上中國公司沒有興趣參加這樣的招標會。”云南籍木材商人郭超說,“因為中國的木材商人們一直與緬方有著特殊的合作方式,特別是與一些地方民族武裝首領的合作,在利益得失上一直都很默契,對于目前遭遇的情況都還在觀望,所以不可能突然改變獲取緬甸木材的方式,更何況參加緬甸政府的正規招標會需要重新核算成本,以往所有的游戲規則都會被打亂。”
然而,商人們貪婪的非法采伐不僅給中國商人的聲譽帶來了負面影響,而且這種負面影響正在擴大——一些非政府組織指責中國是非法采伐的集散地,損害了中國的形象,包括曾經備受國際社會贊揚的中國政府對緬北和金三角地區實施的毒品替代種植工作也遭到質疑,因為有些中國商人在栽下經濟作物之前砍伐了一些樹木,這讓國際社會的一些人懷疑,該項目中有些中國商人更多的是為了獲得貴重的緬甸木材,而非為了幫助當地人禁種罌粟。
“這樣的情況如果處理不好,將形成個別中國不法商人伙同當地武裝首領賺了錢,而中國政府卻背上黑鍋的局面。”郭超說。
“沒有人會只為緬甸人考慮而不顧自己的利益。”緬甸克欽獨立軍外聯部的一名軍官說,“我們喜歡中國商人直來直去說話的方式,他們只要得到他們想要的,就可以把錢付給我們,沒有別的附加條件。”
他還表示:“我們也要生存,也要發展,不可能空守著這么多木材、礦產受窮、餓死。希望國際社會看到中國商人為我們修了許多公路、房屋等基礎設施,教會了我們許多新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僅僅帶走了我們的木材和礦產。” (南風窗 記者 尹鴻偉 發自中緬邊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