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實質上是在極其困難情況下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過程,我們充分運用以往寶貴經驗,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一是必須堅持運用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兩種手段,在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激發市場活力的同時,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決策高效、組織有力,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2009年宏觀調控力度前所未有,新增4萬億元的兩年投資計劃開始大規模實施,財政預算赤字達到9500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新增信貸規模9.6萬億元,同比多增4.7萬億元。各項政策都重在激活市場,中央政府資金主要投向公共領域,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帶動社會投資;結構性減稅著眼于增強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能力;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主要是滿足市場主體對資金的合理需求;廣泛運用財政貼息、稅率、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市場手段,引導企業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兼并重組,調節股市和房地產市場,鼓勵居民增加消費。在政策驅動下,消費持續增長,投資快速增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有效彌補了外需下降缺口,很快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趨勢。
二是必須堅持處理好短期和長期兩方面關系,注重遠近結合、標本兼治,既克服短期困難、解決突出矛盾,又加強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為長遠發展奠定基礎。一年來的實踐表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既是立足當前渡難關的過程,也是推動發展上水平的過程。我們把保增長和調結構緊密結合起來,大范圍調整振興產業,大力加強科技支撐,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取得了顯著成效?!叭r”工作得到明顯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扎實推進,區域發展協調性提高,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三是必須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戰略方針,堅定不移地實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加快形成內需外需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在國際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中,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是2009年政府工作的又一特點。中央出臺一系列穩定外需的政策措施,采取符合國際慣例的方式支持出口企業,鼓勵增加進口,2009年下半年開始,進出口降幅明顯收窄,國際市場份額得到鞏固。扭轉利用外資下降局面,企業“走出去”逆勢上揚。在極其困難的形勢下,我們之所以能夠奪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大勝利,一個關鍵原因是,我們既堅持立足國內、以我為主,把政策著力點放在全面擴大國內需求上,充分發揮我國經濟回旋余地大、內需潛力大的優勢,有效彌補外需缺口,又堅持擴大開放,因勢利導,趨利避害,認真實施穩定外需的政策。
四是必須堅持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內在統一,圍繞改善民生謀發展,把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和持久動力,著眼維護公平正義,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擴大城鄉就業,促進社會事業發展,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來,我們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穩步推進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明顯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