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預算執行特點
第一,認真落實積極財政政策和適應性調控措施,全力支持提振經濟,財政收入止跌回升。
把保增長作為提振經濟的首要任務,兌現西部大開發及結構性減稅政策90億元,緩降養老、醫療保險繳費率和取消、停征64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減輕企業負擔50.4億元。
綜合運用財政政策工具,調節經濟運行,刺激經濟增長,為止滑促增創造良好的財稅環境。一是保產業,夯實發展基礎。新增設立并足額落實5億元提振經濟特別專項資金。撥付11.5億元,推動汽摩、裝備、重化工等支柱產業和信息、風電等新興產業發展。調度資金支持重鋼等重點企業搬遷和改制上市。落實1億元專項補貼,為中小企業新增流動資金貸款75億元。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升級,全市科學技術支出17.2億元,比上年增長24.4%。市級應用技術研發投入增幅由20%提高到30%。落實科技風險投資引導基金。安排7.5億元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二是促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內需中央投資91.7億元全部下達,落實市和區縣財政配套資金82.4億元。注入市級投資集團47.2億元,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及公益性項目建設。安排30億元,扶持市級開發區和區縣特色工業園區發展。撥付2.8億元,支持外貿、進出口、農業3家擔保公司增資擴股,鼓勵金融機構落戶及金融要素市場建設。三是擴內需,刺激居民消費。減征房屋交易契稅16億元,促進房地產市場回暖。撥付家電、汽摩下鄉財政補貼6億元,兌付率居全國前列,拉動農村消費38.1億元。安排2億元用于電煤和糧油儲備。撥付1.4億元對成品油調價后公益性行業給予補貼。四是活流通,打造開放高地。落實出口退稅34億元。撥付3.1億元,兌現出口企業技改獎勵,支持服務外包、國際市場開拓和口岸物流業發展。加強財稅、金融扶持政策銜接,吸引重大IT項目簽約落戶。投入3.6億元,加快城鄉商貿流通體系和“三都”建設,實現“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基本全覆蓋。安排6298萬元,支持“臺灣周”等十大經貿活動開展。隨著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效應的持續釋放,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多,帶動了財政收入止跌回穩。與此同時,各級財稅部門加強稅源動態監控分析,維護稅制秩序,依法應收盡收,稅收收入增幅列全國第6位。加強土地儲備出讓管理及收入征管,有力促進了征地拆遷、園區開發、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發展。區縣收入形勢趨好,30個區縣一般預算收入增幅高于20%,“兩翼”增幅首次超過“一圈”,分別高于“一圈”和全市9.3、12.9個百分點,提速發展的態勢明顯。
第二,著力改善民生,民生投入保持全市一般預算支出的一半以上,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把保增長與惠民生結合起來,針對薄弱環節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幫扶體系。全年財政民生支出682億元,占全市一般預算支出的51.7%。一是穩定和促進就業。將保就業作為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全市就業支出15億元,比上年增長23.3%。撥付6.7億元,落實就業困難人員社會保險、職業培訓等補貼。安排2.3億元,設立青年創業基金,補貼高校畢業生見習和培訓,支持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提高創業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比例。落實3.4億元,補助部分國有改制企業職工經濟補償金、生活費和社保費。落實待崗培訓和困難企業穩崗補貼。失業保險金待遇月人均補貼標準提高100元。二是社保待遇提標擴面。全市社會保障支出213.7億元,比上年增長33.5%。落實22.7億元,提高企業退休職工、征地農轉非和城鎮超齡人員養老保險待遇。籌集23.9億元,將90萬征地農轉非人員納入養老保險體系。啟動三峽庫區淹沒移民農轉非人員參加養老保險。15個區縣開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落實23億元,提高城鄉低保補差水平。安排11.2億元,提高農村五保人員最低供養標準,重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提標15%以上。籌措1.5億元,支持新建和改擴建159所鄉鎮敬老院。三是增強城鄉教育均衡性。全市教育支出194.5億元,比上年增長26.7%。安排32億元,率先在全國兌現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績效工資。落實26.6億元,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農村中小學生均定額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500元和300元。整合5.6億元啟動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投入11億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中職和高校學生,免除城鄉低保家庭高中生學費。撥付3.5億元,促進高校“三重”建設,改善示范高職院校和民辦高校辦學條件。四是支持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全市醫療衛生支出76.8億元,比上年增長48.8%。補助19.7億元,實現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全覆蓋,將高校全日制學生納入醫療保險。安排7.4億元,落實關破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醫療保險,將國有企業“雙解”人員等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撥付12億元,補助白內障患者免費手術、補種乙肝疫苗等重大項目,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兒童規劃免疫實現城鄉全覆蓋。籌集2.5億元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全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支出15.9億元,比上年增長15.9%。五是加大扶貧幫困力度。落實扶貧資金8.7億元,比上年增長36%。重點支持266個貧困村整村脫貧和勞動力培訓,新增5個扶貧片區開發試點縣和70個貧困村村級互助金試點,完成生態移民搬遷3萬人。補助12.9億元,緩解三峽庫區及大中型水庫移民家庭生產生活困難。安排2億元,補助老年人、殘疾人等免費乘車和學生優惠乘車。完善救災應急機制,及時撥付4.4億元,支持自然災害生活救助、甲型H1N1流感防控和疫苗采購等。籌措資金5.7億元,繼續實施對口支援崇州災后恢復重建。六是推動生態環保建設。全市環境保護支出54.5億元,比上年增長34.3%。安排18.2億元,推進污水管網建設,保障垃圾處理廠正常運營,支持餐廚垃圾應急處理。投入11.2億元,實施藍天、碧水、綠地、寧靜四大行動,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重點次級河流整治。
第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加強統籌調度,保障全市重大戰略部署順利推進。
將落實市委三屆四次、五次全委會精神和支持“五個重慶”建設,作為提升城市競爭力、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整合打捆、動態平衡、引導社會投入等方式,積極籌措資金,確保重大決策落實到位。一是支持“五個重慶”建設全面推開。全年市以上財政投入259億元,推動“五個重慶”建設。落實49.5億元,加快主城區、農村危舊房和工礦棚戶區改造,支持巴渝新居建設和主城居住小區綜合整治。籌集19.5億元,廉租住房保障從“雙困”家庭擴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撥付78.6億元,推動高速公路、鐵路、機場、軌道交通等建設提速。籌集18億元,支持內環外移,并在西部率先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落實35億元,全面推進森林工程,啟動長江兩岸森林工程示范段建設,支持林權制度改革。投入30.2億元,健全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體系,支持“打黑除惡”、反恐應急和化解信訪突出問題,保障政法機關履行社會維穩職責。安排7.3億元,支持公共安全基礎建設、隱患整治及食品藥品監管。推進十大公共醫療衛生項目建設。補助區縣2.1億元建設中小學塑膠運動場。落實6.2億元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和公共體育設施,支持十一屆全運會等重大賽事參賽及后備人才培養。二是加快農村改革發展。立足城鄉統籌加大“三農”扶持力度,全年用于“三農”資金315億元,比上年增長26.5%,確保“三個明顯高于”和教育、文化、衛生新增經費的70%以上用于農村。發放32.8億元,兌現種糧農民綜合直補、農作物良種補貼等。撥付44.5億元,加快骨干水源、人畜飲水安全、農村公路等基礎設施及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落實7.5億元扶持現代農業,鼓勵區縣發展特色產業,支持糧油品種改良、良繁體系及蔬菜、果園基地建設。貼息8890萬元引導銀行貸款15億元,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安排2.3億元,促進農業科技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及農村現代服務體系建設。籌集3億元,對農村便道等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予以獎補。撥付4.4億元,落實村干部補貼和村級組織辦公經費,促進村級公共服務中心、鄉鎮人才隊伍等建設,提升基層組織運轉保障能力。三是推動文化事業繁榮。全市文化與傳媒支出19億元,比上年增長18.7%,確保對文化的投入增幅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增幅。撥付1.9億元,助推文藝院團發展,購買演出場次,支持文藝精品創作和人文社科研究。籌集1億元支持設立文化擔保公司和創建宣傳文化基金會。落實2.8億元,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標準農家書屋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安排1.4億元,補助28個公益性紀念館、博物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免費開放,加快自然博物館建設,保障大劇院開館運行。投入1.1億元,支持第二屆重慶文化藝術節、“唱讀講傳”及國慶60周年系列活動等開展。
第四,著眼改革發展新形勢新要求,健全規范財政管理體制,提高科學理財、服務大局的能力。
將服務全市發展大局作為深化財政管理改革的落腳點,以改革促管理,以管理增效益,努力提高科學化、精細化理財水平。一是統籌兼顧分類扶持。堅持財力下沉區縣,全年市級開支占全市一般預算支出的24.2%。市對區縣各項補助總額達到660億元,比上年增長36.6%。區縣最低人均財力提高到4萬元以上。加強分類扶持,落實“兩翼”發展專項資金,市以上轉移支付額占“兩翼”區縣一般預算支出的80%以上。撥付郊區縣社會事業發展資金7.75億元、區域性中心城市補助1.4億元、市級中心鎮和重點示范鎮補助1.7億元,多層次提升城鎮功能。二是深化財稅改革。推進增值稅轉型、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安排13.9億元,啟動分類負擔、全額保障的政法經費保障體制改革。市級和部分區縣試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的區縣由18個增加到23個。實行公務卡結算制度改革的單位現金使用量下降52%。創新傳統分配模式,建立財政涉農專項資金招投標制度。三是優化理財舉措。認真落實機關事業單位公用經費零增長,將節約的資金1億元全部用于支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政府采購引導功能,支持節能環保、自主創新和中小企業發展。啟動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優化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結構。落實市級獎補資金,化解區縣鄉鎮政權建設債務3.8億元。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強化政府外債風險管理。四是依法加強監管。嚴格按照《預算法》、《重慶市市級預算監督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求,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加大財政信息公開透明度,主動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完善預算會審制度。投資評審拓展到績效評價等領域,全年審減59.5億元。制定會計基礎工作實施細則,規范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秩序,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查處會計核算不實6.1億元。對擴大內需資金落實情況實施重點督查,清理市級機關事業單位經營服務性收費,“小金庫”治理查處違規金額6695萬元。
2009年,積極財政政策的特點鮮明,全市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總體良好。同時也要看到,在復雜多變的宏觀經濟背景下,財政運行既面臨一些長期性的困難和矛盾,也存在著一些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問題,反映為: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平衡壓力短期內難以緩解;區域發展協調性有待增強,“兩翼”財政實力還需壯大;區縣政府性債務增長較快,風險預警機制亟需建立;財政資金監管還需加強,使用績效有待進一步提升等。為此,全市財政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加快自身改革發展,解決好事關發展全局的薄弱環節和重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