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的雙重歷史進程中,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已經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障和突破口。
·面對可持續發展的巨大壓力、化解日益突出的社會矛盾和沖突的巨大壓力、 “市場化”和“行政化”內在沖突加劇的壓力,政府轉型具有現實型、迫切性。
·政府轉型要確立三大目標:由計劃經濟下的管制型政府向市場經濟下的服務型政府轉變;由單一的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治理型政府轉變;由傳統的主要靠手工政府管理向以信息網絡技術為主導的現代化政府管理方向轉變。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不僅要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潮流、適應社會公共需求的變化,還要符合改善公共治理結構的要求。
·未來中國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從整體上有新的戰略規劃和制度設計,必須注重整體制度設計、政府管理法制化、公共政策制定系統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在2006年的各項改革中,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無疑是最重要的改革之一,也是對其他改革進程具有重要影響的一項改革。總的看,2006年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整體推進的同時,在一些重點領域明顯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如加強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實行行政問責,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完善行政績效的評價等。與此同時,政府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深化包括自身改革在內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呼聲,也日漸升高。因此,未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趨勢和走向,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在梳理、分析2006年我國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成就的基礎上,對未來行政管理體制的發展,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議。
2006年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特點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的一年。
2006年3月,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繼續強調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并將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列為“十一五”期間的改革重點。在隨后召開的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在上重申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性。指出:中國近期改革的著力點首要是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特別是溫家寶總理在專門研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對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全面的部署,并強調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重點要抓好三項工作:一是完善宏觀調控體制、機制和方式,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健全市場監管體系,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二是加強和改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完善社會政策,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及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突出問題,為群眾辦實事,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三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防止濫用權力,堅決懲治官商勾結、商業賄賂等腐敗行為,塑造政府良好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應當說,黨中央、國務院對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高度重視和部署,為2006年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重要保障。
縱觀2006年的政府行政體制改革,整體呈現出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障和突破口。其基本含義是:要實現科學發展,必須依靠高效管理,而管理必須以科學發展為方向;在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強調利益協調,保證可持續發展。
第二,通過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2006年針對宏觀經濟中房地產、土地等領域出現的一些問題,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嚴厲舉措,持續不斷地進行宏觀調控。在此期間,雖然遇到了種種阻力和困難,但都沒有動搖中央對宏觀調控的決心。由于采取的措施及時,所以有效遏制了經濟領域一些問題的發展,從而保障了全年經濟的平穩健康的發展。
第三,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深化反腐敗斗爭、推進政府的廉政建設有機地結合。加強政府的廉政建設,加大反腐敗的力度,是2006年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特點之一。在這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開展了治理商業賄賂的專項工作。2006年1月在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認真開展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堅決糾正不正當交易行為,依法查處商業賄賂案件。從此,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在全國各地各部門展開。據統計,2006年1月至10月,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查辦商業賄賂犯罪案件8010件,涉案總金額8.8億余元。其中5萬元以上大案4249件,占立案總數的53.05%;處級以上要案894人,廳級以上78人;國家公務員2164人。
地方換屆嚴防“買官賣官”,為黨的十七大順利召開創造條件。2006年5月,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發出《關于在地方黨委換屆工作中進一步嚴肅組織人事紀律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嚴肅組織人事紀律,營造風清氣正的換屆環境,保證地方黨委換屆工作順利進行。《通知》強調,對受賄賣官的,要依紀依法嚴懲,對行賄買官的,一律先免去職務,再按規定處理。據不完全統計,各地共查處換屆期間的違規違紀案件70起,處理有關責任人130多人。為保證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換屆順利進行,中共中央辦公廳還印發了《黨政領導干部職務任期暫行規定》、《黨政領導干部交流工作規定》、《黨政領導干部任職回避暫行規定》等三個法規文件。
公務接待費用納入財政預算。2006年11月1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指出,規范黨政機關公務接待,是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反腐倡廉、改進機關作風的一件大事。國務院所屬部門要帶頭貫徹執行《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認真規范公務接待行為。要將公務接待費用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公開透明、接受監督。廣大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要切實提高對規范公務接待重要性的認識,杜絕鋪張浪費行為,勤儉辦一切事業,樹立良好政風,努力建設節約型政府和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隊伍。
將民意調查列入干部考核程序。2006年夏天,經中央同意,中央組織部印發實施《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要求綜合運用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民意調查、實績分析、個別談話和綜合評價等具體方法進行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引入民意調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成效和形象的社會評價。將民意調查作為考核評價干部的具體方法,列入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程序,在中央發布的有關文件中還是第一次出現,顯示了中央改善干部考核體系的決心。
國際反貪局聯合會在中國成立。2006年10月22日至25日,國際反貪局聯合會第一次年會暨會員代表大會在中國召開。與會代表通過了《國際反貪局聯合會章程》并共同簽署了大會決議,選舉產生了國際反貪局聯合會的領導機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賈春旺當選為第一屆國際反貪局聯合會主席。國際反貪局聯合會的宗旨是促進《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實施,為進一步加強反腐敗國際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后,中國政府于2006年1月13日向聯合國秘書長正式遞交了批準書和政府聲明。2006年2月12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生效,中國成為公約的締約國。
中國清廉指數有所上升。“透明國際”組織最近公布的2006年度清廉指數排行榜顯示,中國清廉指數已由3.2上升到3.3,中國大陸2005年排名第78位,到了2006年,在新增加4個國家的情況下,在163個國家和地區中躍升至第70位。
第四,在政府管理中試行行政督察制,探索新的監管模式。為了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的條塊關系、保障政令暢通、破除地方保護,2006年在一些政務領域試行行政督察的監管模式。如在國家環保總局、建設部、國土資源部、統計局等中央部門相繼建立督察制度。至此,多數執法部門正從地方政府序列退出,改為中央或省以下垂直管理。
2006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國家土地督察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在其督察范圍內,國家土地督察局可向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派出國家土地督察專員和工作人員進行巡視與督察。國家土地督察局的成立,使各地方國土資源部門面臨各項事權的重新梳理與調適。歸屬地方的土地管理職權并沒有因為督察局的設立而上收中央,但在原有事權劃分不變的前提下,督察局將進行垂直“監督”和“調查”。
與此相類似,地方統計系統數字的真實性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的統計體系。2006年在這方面也進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和改革。在一些地方實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試點。此外,國家統計局已在全國絕大部分省份組建完成其直屬的調查總隊,這些省級調查總隊已開始正式運轉。
垂直管理的擴大和督察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地方保護主義帶來的危害,為維護政令通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通過電子政務,大力推進政務公開。2006年,中國政府在推進政務公開、打造陽光政府、透明政府、親民政府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政務信息公開有了新進展。
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門戶網站正式開通,標志著我國政務公開和政府創新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目前,國務院有55個部門及直屬單位建立了政務公開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36個部門和單位建立了政務公開制度。全國鄉鎮普遍推行了政務公開,并逐步走上了規范化軌道;85%以上的縣級和83%的地市級行政機關實行了政務公開,省級政府部門的政務公開工作取得了巨大進展。湖北、甘肅等地方政府在全國率先進行了財政與編制兩公開,帶來了巨大的示范效應,政務公開已成為各級政府施政的一項基本制度。據統計,目前已有80多部法律、行政法規包含有關政府信息公開的規定,12個省(區、市)和16個較大的市制定了專門規范政府信息公開活動的地方性法規或規章。2007年1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草案)》,草案經進一步修改后,由國務院公布施行,這將極大地推動我國的政務公開與依法行政。 【摘自中國(海南)改革研究院《2007中國改革評估報告》】【撰稿人:汪玉凱,杜治洲(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張勇進(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黎映桃(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吳倚天(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