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在福建經商的李先生匆忙趕回安徽合肥———他之所以選擇在清明節(jié)前回老家掃墓,就是因為他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則關于“合肥出現(xiàn)墓地危機,5年內將無墓可葬”的消息。為此,李先生計劃把老家直系親屬的墳墓遷至合肥,以方便家人祭祀。
一個城市幾年內將無墓可葬?李先生的擔心是不是有點過頭?記者近日走訪得知,雖然合肥出現(xiàn)墓地危機的消息多少有點夸張,但在清明祭掃經濟的助推下,加之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和墓地用地、規(guī)劃等法律法規(guī)的相對滯后,城市墓地緊張的局面在不久的將來或將成為現(xiàn)實。
合肥“墓地危機”引關注
清明節(jié)前,一則關于墓地危機的消息逼近合肥,“5年內合肥將無墓可葬”的消息不脛而走,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這條據(jù)稱是來自合肥市民政局權威人士介紹的消息說,合肥市現(xiàn)有小蜀山公墓、大蜀山文化陵園、烈士陵園、大興塔陵以及一些公益性墓地。目前,小蜀山公墓存量的土地僅剩幾十畝,墓地儲備到了極限。其他公墓也面臨著“缺地”危機,土地儲備不足是幾個陵園共同面臨的問題。自1994年國家提倡實施火葬以來,合肥市火化率已達98.5%,合肥市常住人口510萬,死亡率為4.5‰,其中市區(qū)平均每年有7000多人死亡,80%以上遺體火化后要葬在公墓,據(jù)此推算,“如果維持現(xiàn)狀,不設法解決,5年后,合肥市將無墓穴可售”。
記者向合肥市民政局求證此消息,該局社會事務處處長高光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有關合肥墓地危機的報道有些夸張,合肥最大的墓園小蜀山公墓確實存在土地儲備不足的問題;大蜀山文化陵園因建在森林公園,發(fā)展規(guī)模也受到限制。但合肥周邊還有肥東大興塔陵、紅土山公墓以及一些公益性墓地,土地儲備還有很多,能夠滿足使用。
但是,高光平也認為,經營性公墓具有資源性,在銷售增加的同時也意味著資源減少,應當有不足的危機。
“綠色殯葬”幾乎無人問津
據(jù)統(tǒng)計,到目前為止,合肥周邊有6家陵園,2009年總共新增2843座墳墓,其中,小蜀山公墓新增1108座、大蜀山文化陵園新增527座,大興塔陵園新增573座、肥東花崗公墓新增249座、肥西紅土山公墓和肥西小蜀山福壽園總共新增386座。剩余的一些死者的骨灰,有放在陵園公祭堂存放的,有的會選擇在清明、冬至再到陵園安葬。
“法律規(guī)定,墓地只能使用瘠地或荒地,且對位置的要求也有很多禁止性規(guī)定。更重要的是,在城市土地十分緊張并不斷擴張的情況下,符合作墓地的土地已經十分緊張了。”高光平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大力推行“綠色殯葬”。
高光平列舉的“綠色殯葬”包括樹葬、森林葬、花壇葬、水葬等形式。但他承認,這些殯葬方式幾乎無人問津。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在合肥周邊的幾家陵園,除了有少數(shù)人選擇有碑的樹葬以外,其它幾種“綠色殯葬”開展的情況十分不理想。拿江葬來說,合肥市從1997年開始實施江葬,但到目前為止,只有346位逝者的骨灰回歸了大自然。
有專業(yè)人士告訴記者,如果實施花壇葬,一塊200平方米的花壇里可以容納5000個骨灰盒,即每平方米可容納25個骨灰盒;而進行碑葬的話,200平方米只能葬200個骨灰盒;樹葬,是以樹代木,把骨灰深埋在下面,沒有骨灰盒,每棵樹下可葬多具骨灰;森林葬,是將骨灰放在可降脂的罐里面,埋在地下,最快經過兩三年就會消失,可以說完全不占用資源;還有江葬,這是一種完全不需要土地的殯葬方式,但往往會面對來自家族內部和社會上的非議。
陵園的經營者認為,“綠色殯葬”無人問津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們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比較深,葬祀觀念陳舊。他們認為,目前,城市殯葬普遍存在“重葬式,輕儀式”的現(xiàn)象,即單純以墓地大小、規(guī)格來顯示對逝者的尊重。
“如果是我,我可以選擇走向大海,但是為了父母,這樣肯定不行。”市民周先生說,中國人幾千年的傳統(tǒng)就是“入土為安,樹碑立傳”,之前為90歲高齡的父親選過墓地,了解的情況就是一般的墓地都在萬元以上。作為兒女,如果讓長輩的葬禮草草了事,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罵“不孝子”的。
社會學者程希武認為,清明節(jié)放假助推了墓葬經濟,以前沒有時間,可能不是每年回老家掃墓,現(xiàn)在則是必然。一方面,紀念親人是中國人最本能,也是最真摯的情感;另一方面,孝道往往與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劃等號,而墓地的大小好壞也成為最具體的載體,自己親人的墓不能比人差的觀念不是被削弱,而是被強化。
法規(guī)滯后致公墓畸形發(fā)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合肥普通雙墓的價格最高達到5.8萬元,以商品房均價5000元來算,可購買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由于墓園用地稀缺,一些墓園逐漸轉向開發(fā)高檔墓地。
合肥小蜀山公墓在1986年被確定為合肥市骨灰公墓,是安徽省最大公墓之一,擁有數(shù)萬座墓穴。但近年來,小蜀山公墓不得不進行華麗變身,向墓穴大、價位高的方向發(fā)展,這樣可以獲得更大的利潤。
一位在民政部門工作的人士坦言,這不是墓園市場化高的表現(xiàn),相反,這是由于市場化水平不高而形成的畸形發(fā)展形態(tài)。而且,主要表現(xiàn)在殯葬法律法規(guī)滯后。
據(jù)高光平介紹,陵園的發(fā)展相對較慢,與城市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往往錯位,最主要的特征表現(xiàn)在,陵園墓地的規(guī)劃是按人口計算的,而城市大規(guī)模的外來人口并沒有計算進來,這就造成墓地需求緊張。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胡從發(fā)說,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墓地與社會發(fā)展用地的矛盾將日益凸顯,中心城市面臨土地資源緊缺的問題必然出現(xiàn),出現(xiàn)“墓地危機”并不是遙遠的事。
他認為,解決墓地危機需要加快殯葬立法,在傳統(tǒng)思想、節(jié)地和文化傳承上找到結合點,用制度、法律的手段推動殯葬觀念的變化,加快推進公益性生態(tài)墓地建設,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出現(xiàn)的危機。(記者 李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