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現代化理論的十種理論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現代化研究涌現了眾多理論。這里簡介十種理論。
(1)經典現代化理論
經典現代化理論誕生于20世紀50~60年代。它是對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一種理論闡述。它認為現代化是一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現代性是對現代化結果的一種理論概括,現代化過程具有9個特點和多種模式。馬克思指出: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經典現代化發生在先行國家和后發國家,典型特征包括工業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市場化、福利化、大眾傳播和普及義務教育等。
經典現代化理論缺少統一的系統表述。經典現代化理論大致包括六個分支理論和六個學術流派。六個分支理論分別是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和比較現代化等。六個學術流派分別是結構功能學派、過程學派、行為學派、實證學派、綜合歷史學派和未來學派等。
(2)后現代化理論
后現代化理論出現于20世紀70~80年代。后現代化理論并不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而是關于后工業社會、后現代主義和后現代化研究的一個思想集合。
美國學者貝爾是后工業社會理論的代表人物,他把人類社會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Bell,1973)。法國學者利奧塔是后現代主義的一個代表人物,他認為隨著社會進入被稱為后工業的年代以及文化進入被稱為后現代的年代,知識改變了地位(Lyotard, 1984)。英國學者柯魯克等認為:發達國家正在經歷一個長期的、多維度的后現代化過程(Crook, Pakulski, Waters, 1992)。
美國學者殷格哈特認為,歷史發展不是線性的,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是現代化,從現代社會向后現代社會的轉變是后現代化。1970年以來工業化國家發生的變化是后現代化,發展中國家發生的變化是現代化。從現代化向后現代化的轉變包括政治、經濟、性和家庭、宗教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如從物質主義到后物質主義、從現代價值到后現代價值、從生存價值到幸福價值等(Inglehart, 1997)。
(3)生態現代化理論
生態現代化理論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它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環境社會學的一個主要理論。德國學者胡伯(Huber, 1985)是這個理論的提出者。《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生態現代化研究》系統闡述了廣義生態現代化理論的基本原理。
生態現代化是現代生態和環境意識引發的世界現代化的生態轉型,是現代化與自然環境的一種互利耦合;它包括從物質經濟向生態經濟、物質社會向生態社會、物質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改善,生態效率和生活質量的持續提高,生態結構、生態制度和生態觀念的深刻變化,以及國際競爭和國際地位的明顯變化等。它的基本原則包括:預防原則、創新原則、效率原則、不等價原則、非物化原則、綠色化原則、生態化原則、民主參與原則、污染付費原則、經濟和環境雙贏原則等。
(4)反思現代化理論(再現代化理論)
反思現代化理論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德國學者貝克(Beck, 1986)是這個理論的提出者。他認為:在19世紀,普通現代化分解了農業社會的結構,建立了工業社會;與此相似,今天的反思現代化正在分解工業社會,并產生另一種現代性。這種新出現的現代性就是風險社會(Beck, 1992)。
反思現代化理論認為:世界現代化包括兩個階段,即普通現代化和反思現代化;普通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反思現代化是從工業社會向風險社會的轉變,反思現代化是現代化的現代化——“再現代化”;工業社會的現代性是普通現代性,風險社會的現代性是反思現代性;普通現代性是第一現代性,反思現代性是第二現代性等(Beck, 1992; Beck, Giddens, Lash, 1994)。
(5)多元現代性理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多元化引起廣泛關注。多元現代性理論是關于現代文化多樣性和文化變遷多線性的一種理論闡述。
以色列學者艾森斯塔特認為:首先,現代性應當被視為一種獨特文明,具有獨特的制度和文化特征。其次,現代性的歷史,最好看作是現代性的多元文化方案、獨特的現代制度模式以及現代社會的不同自我構想不斷發展、形成、構造和重構的一個故事——多元現代性的故事。其三,現代性的這些不同文化方案和制度模式,是通過幾種因素之間的持續互動構成的。其四,現代性文化方案的關鍵核心,涉及人的能動性和自主性,強調個人自由與制度自由領域的不斷擴大,人的活動、創造性、自主性領域的不斷擴展。其五,文化多樣性的分析,并不否認現代化和工業社會趨同的早期理論包含著高度真實的因素(艾森斯塔特,2006)。
(6)第二次現代化理論
第二次現代化理論是中國學者何傳啟提出來的(何傳啟,1998,1999)。第二次現代化理論不僅是一個廣義現代化理論,也是一種人類文明理論,它使現代化理論與人類文明理論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關于它的基本原理將在后面專題討論。
第二次現代化理論認為,從人類誕生到21世紀末,人類文明進程包括四個時代和十六個階段。四個時代分別是工具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知識時代,每一個時代都包括起步期、發展期、成熟期和過渡期四個階段。現代化指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文明所發生的一種深刻變化,它發生在不同國家和不同領域。在18~21世紀期間,世界現代化進程可以分為第一次現代化和第二次現代化兩個階段。第一次現代化指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和深刻變化,第二次現代化指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物質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過程和深刻變化。22世紀還有新變化(何傳啟,2003)。
如果說,上述6種理論代表了現代化理論的主要流派,那么,后面的4種理論是有廣泛影響的理論。后面的幾種理論與現代化理論的關系,仍然存在一些爭議。
(7)依附理論
依附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國際政治經濟理論。它試圖用核心國家和邊緣國家的依附關系,來解釋邊緣國家的欠發達現象,并把欠發達歸咎于外部原因。依附理論文獻豐富,支派眾多,但尚沒有系統的理論表述和完整的理論結構。在現代化理論譜系中,依附理論的地位和作用是有爭議的。歷史經驗表明,不同國家不太可能齊步走,世界現代化過程必然伴隨發達和欠發達現象。發達國家是現代化國家,欠發達國家是非現代化國家。既然欠發達現象是現代化的一個客觀事實,那么,關于欠發達現象的理論解釋,作為經典現代化理論的一個分支理論,應該說是可以成立的。當然,它們是分別發展的。
(8)世界體系理論
世界體系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一種有廣泛影響的理論。它試圖用中心—半邊緣—邊緣地區的依附關系、世界勞動分工和階級沖突等變量來分析世界體系的歷史演變,從而解釋16世紀以來的世界發展史。世界體系理論的代表人物包括沃勒斯坦和霍普金斯等。關于世界體系理論與現代化理論的關系,沒有統一認識。現代化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都試圖解釋過去300年的世界史,經典現代化理論是從國家層次上解釋的,世界體系理論是從世界體系層次解釋的。現代化是一個世界運動,必然導致世界體系的變化,世界體系的變化必然影響國家的現代化,但是,經典現代化理論本身缺乏世界體系層次的分析。考慮到現代化過程必然導致世界體系的變化,建立關于現代化過程的世界體系的理論解釋,作為經典現代化理論的一個分支理論是可以理解的。當然,它們是獨立發展的。
(9)全球化理論
全球化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引起廣泛關注的一種理論。迄今為止,關于全球化沒有統一定義。狹義理解,全球化是經濟活動的全球聯系和相互依賴的擴展。廣義理解,全球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環境等領域進行的、復雜的國際化過程。當國際化達到一定程度時,比如說超過50%的國家介入國際化過程的時候,這就是真正的全球化。全球化是一個國際聯系日益擴展的歷史過程。全球化理論是關于全球化現象的理論解釋的一個集合。考慮到現代化過程是一個全球過程,全球化是現代化的一個伴生現象,把全球化理論理解成現代化理論的一個專題理論是可以接受的。當然,它們之間沒有硬性關系,而是各自發展的理論。
(10)繼續現代化理論
繼續現代化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德國社會學家提出的一種學術思想。德國學者查普夫認為,后物質主義社會、后工業社會、后現代社會、信息社會、風險社會、感性社會等概念在語義上都沒有像“現代社會”這個概念更具有生命力,經過沖突論和創新論“淬火”的現代化理論是解釋世界現在和未來發展的合適的理論模式;現代社會的繼續現代化包括技術和社會創新,包括容納、價值普遍化、分化和地位提高的社會變遷機制,包括方向恒定和結構改善這兩重含義(查普夫,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