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決策層一再重申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經濟學家們表示,除了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外,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還將充分體現針對性和靈活性,對部分經濟刺激政策進行調整將是板上釘釘的了。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中國今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具體細節、一攬子貨幣財政刺激計劃是否會調整,成為海內外高度關注的話題之一。
“全球的決策者都面臨兩難:如果財政刺激一攬子政策迅速退出,經濟可能步入一輪新的衰退;如果退出太晚,卻又可能成為下一輪危機的導火索。”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說。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緊急出臺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幫助中國經濟抵住沖擊并進入復蘇軌道,各項指標呈現出強勁的“V”形復蘇軌跡,但也在其他領域產生了一些副作用,包括房地產泡沫、重復建設、產能過剩,以及日趨強烈的通脹預期。
“在刺激政策下,中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一些過熱現象,價格快速上漲,積累了一定的泡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盧鋒說。
今年1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同比上漲9.5%,漲幅比年12月擴大1.7%,創13個月來新高。
“刺激計劃居功至偉,但政府擇機"退市"不容回避,只是時機和工具選擇的問題。”招商銀行董事長秦曉日前在一個論壇上表示。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在投資方面做出具體部署,將嚴格控制新上項目,重點保障在建項目,管理好財政和信貸的擴張慣性,財政和貨幣的投放將重點促進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早在2009年下半年,中國已在信貸領域邁開了“微調”的步伐。從調高銀行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要求,到嚴控存貸比、貸款集中度等監管指標,再到《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等被稱為“三個辦法一個指引”的一攬子監管新規的出臺,在約束銀行放貸沖動的同時,有效引導銀行資金切實流向實體經濟。
在房地產市場,中國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包括嚴格執行家庭二套住房貸款首付比例,嚴厲打擊開發商囤地囤房,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等。
而為了控制地方政府依托政府融資平臺過度舉債、鋪攤子上項目的沖動,監管層近期已密集地對地方融資平臺發出風險警示。正在醞釀的一份文件將規范地方政府及其平臺公司的舉債和擔保承諾行為,地方政府和人大為融資平臺所開具的“擔保函”或將宣告無效。
當然,在一系列調控中,決策者依然遵循差異化和靈活性原則,避免“一刀切”。中國央行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連續2次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但為增強支農資金實力,支持春耕備耕,加大對“三農”和縣域經濟的支持力度,農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機構暫不上調。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說:“從2009年非常狀態下的非常政策,平穩過渡到正常狀態下的正常政策,這是有中國智慧的中國式平衡。”
2009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政府已采取措施重新平衡經濟結構并刺激內需,包括在衛生、教育和社會保障領域增加政府投入,改善公眾投資渠道和中小企業發展環境,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等。
觀察人士認為,盡管中國倡導消費的口號提了很多年,但未來幾年的政策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大。決策者強調,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一個可供參考的信號是,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10年工作要點中,再次重申“促進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4%目標的實現”。中國多年來教育投入偏低的狀況有可能在2010年有所扭轉。
劉煜輝說:“決策層希望在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的同時盡可能降低經濟刺激的后遺癥。但要平衡好這兩者的關系,還有賴于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一系列深層次矛盾的解決。中國能否涉險過關,考驗著決策層的智慧。”(記者姚玉潔 安蓓 牛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