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希望中印媒體成兩國溝通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印駐華大使:形象和現實息息相關 中印應增加了解][張炎:把握機遇深化合作][周明偉:加強文化交流 促進中印關系發展]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副總編輯馬為公 中國網 楊佳
中國發展門戶網3月30日訊 2010中印發展論壇3月30日在北京舉行,論壇由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主辦,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承辦,主題是“發展中的中印關系”。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副總編輯馬為公先生在會上做了演講。以下是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來賓,我來自中國語種最多的媒體,61種語言對世界傳播中國信息的媒體,它叫做CRI(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我很高興擁有這樣一個機會和各位來交流我們媒體應該在兩國交流中間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大家可能都知道有一本書,美國作家叫托馬斯·弗里德曼寫的一本書,叫《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我讀過,對他的觀點我不是完全贊同,我倒是贊同翻譯者說的一句話,譯者在后面有一個叫“譯后感”,就是翻譯以后寫了一個最后的翻譯后的感想,他說我覺得世界還不平,是崎嶇的,像山路一樣。但是這本書不管它的觀點怎么樣,中國人從這本書里聽到了一個名字,叫“班加羅爾”,因為這本書里用了大量的篇幅談到了班加羅爾,印度這個軟件城市,有人把它稱作“印度硅谷”的地方。大家想一想,當我們知道班加羅爾的時候,只有冠上了硅谷的名字,人們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它是什么樣的地方。
我們中國人,我認為,在幾十年來了解印度通過什么呢?幾十年前是通過美麗的印度電影來了解印度,電影里的歌舞很多人很喜歡。
今天中國人了解印度是通過什么呢?我認為主要是通過傳媒,像我們這樣的人所做的事情,就是在不同語言之間、不同民族之間去搭一個橋梁,這就是我們今天中國人了解印度只要通過大媒體,大多數至少是這樣。因為畢竟有機會到印度親眼看一看的人很少。我在世界走了近五十個國家,但是我遺憾的是還沒有去過印度,還有很多很多的中國人可能還沒有去過印度。那么,我們了解印度還是通過電影、文學作品,通過媒體,大家想想媒體多么重要。
但是遺憾的是,我們直接從印度媒體看到的信息有多少呢?我們中國的媒體又報道了多少關于印度的信息呢?我們看到了大量的有關印度的報道來自什么地方呢?CNN、BBC等等,就是這些媒體。西方國家的主流媒體,應該說是世界信息傳播中間的主流,但是我們看到了一個現象,就是對中國、對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對中國和印度這樣的發展中的大國、人口大國,西方媒體關注的不是班加羅爾的軟件業發展得如何,不是印度的經濟發展又有了什么樣的新的奇跡發生,印度的國民生活又有什么樣的改善,他們一定是關注恐怖襲擊事件,他們一定關注著哪個地方發生了什么問題,哪里又有了災難。因此,如果把西方媒體有關中國的信息或者把西方媒體有關印度的信息集中起來看,My god!你會嚇一跳,這個國家怎么啦了,怎么這么多問題。但是我們知道這是一個國家的一部分,即便是事實,因此我認為對一個國家,媒體去反映一個國家的時候,應該是全面、客觀和公正的,這也就是剛才主持人說到的,我們要談一談媒體應不應該有的社會責任。
今天上午我聽到Karan Thapar先生有一個精彩的發言,他是我們新聞媒體的,是電視臺的主席,我很尊重這位先生的發言,他特別談到了,他說我希望離開的北京,我帶走的印象不僅是北京美麗的建筑,更希望對中國有關他不理解的中國問題能夠有一些答案。我可以坦白地告訴你,你一定會失望,Why?為什么?因為你在這兒時間太短了,你第一次來北京只呆幾天,用幾天的時間想了解一個很復雜的中國,不是很容易的。因此,你帶的印象一定是美麗的北京城和帶回你腦子里存在的問題。但是沒關系,你一定要再來,我希望你有機會去看我的電臺和我面對面交流,這是我想談的第一個觀點。
下面,我想談我的電臺,我所從事的這個行業,我不是學印語的,我非常遺憾的是,今天我在這兒沒有聽到印第語,因為我電臺有五十年的印地語廣播,因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歷史有六十年了,今天這個電臺有61個語種,其中有10個語種是近十年來才增加的。大家都知道BBC、VOA都在減少他們的語種,我們在增加,為什么?我們沒有病,我們一定在想為什么要增加語言,我們認為,語言是溝通的橋梁,而通過我們熟悉的語言,我們叫做母語去溝通,又是最好的橋梁。我們和印度朋友去溝通,大家都在講英語,如果我們都在印地語,肯定很棒。我是講阿拉伯語的,但是我不會講印地語,我希望至少能會幾句,能和印度朋友有更好的溝通。因此,語言是我們溝通的重要的工具,沒有這種語言的溝通,難以達到我們相互之間更好的理解,甚至于你生活在中國很長時間,你也有很多地方沒有去過。看到北京,它不是中國,它是北京,在中國依然有貧困,依然有非常遙遠的沙漠地區,生活很貧困的人民,這些綜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中國。因此,我們這么多年來所做的一件事,去年的時候我們使館的朋友,印度駐華使館的朋友也參加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印地語開播五十周年的慶典。我們請了不少朋友,好象我印象中周剛大使和夫人也出席了我們的活動。但是中國人有一點很重要,我們中國人認死理,而且特講歷史,比如說中國是有悠久文化歷史的,今天早上很多朋友,包括周局長在演講中間談到中華文明,談到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文明,談到恒河流域的文明,談到這些的時候,我們是應該引以為驕傲的,這些東西是不能忘記的。去年做了一件事,我們用了網絡媒體做了一次評選活動,在中國人中間去評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了,你認為你印象最深的和你評選的十個國際友人,大家想想十個國際友人評選下來就有一位印度人,他叫柯棣華,所有的朋友都知道柯棣華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份量。我們把柯棣華先生的兩個妹妹,80多歲了,從印度的孟買請到了北京,我們還把她們送到了大連見到了柯棣華先生現在90多歲的遺孀,讓她們見了面,我們授給她們一個柯棣華的紀念章和獎牌。我們為什么做這個事?我們也想讓中國人知道,我們有了今天的成就,中國離不開世界,離不開世界上的許許多多的友人,我想也包括印度朋友在內。
所以,我認為我們記住歷史,不是一件壞事,我們講友誼,是一件好事,中國和印度之間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我們為什么要去忘掉它?我過幾天要到日本去,我連續幾年參加了一個叫中國媒體和日本媒體中間的對話的活動,我發現我們在對話一開始的時候就吵起來了,我們的觀點很不一樣。但是到去年我們發現我們坐在一起沒有話說了,為什么?因為大家彼此都開始了解了,但是4月4日我又要去日本東京,我相信今年我們有新的話題,因為我們兩個國家又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與去年不同了。所以,我參加過中日對話,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夠參加中印對話,而這個對話是媒體間的對話,我們認為媒體是承擔著很沉重的社會責任的,對中國印度關系的發展我們有責任,我們報道什么,如何去報道。因此,我們有必要和朋友間、和我們的同行間進行溝通與交流。希望大家記住我的這個愿望。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