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源流
文氏源出有六:
1、出自于姬姓,是以謚號命名的姓氏。
據(jù)《風俗通義》等有關資料所載,商朝末年,居住于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漸強盛起來,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脅,就找借口殺了周人(姬姓)的領袖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即位后,勵精圖治,深得國人擁戴,被商紂王封為西伯。因西伯聲望太高,紂王又找借口將西伯囚禁,后釋放。西伯歸周后, 以賢臣姜尚為輔佐,先后吞并了虞、芮、黎(今山西省長治西南)、崇(今河南省嵩縣北)等國,并建豐邑(今陜西省長安灃水以西)作為國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實力超過商王朝。西伯在位50年,他死后,其子周武王繼承了他的遺志,完成了滅商大業(yè),于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周朝,建都于鎬(今陜西省長安灃水以東),追謚西伯為周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孫中有以他的謚號“文”為姓氏的,稱文氏。是為陜西文氏。
2、出自周代衛(wèi)國將軍文子之后。
據(jù)《姓氏考略》等所載,西周初年建立的衛(wèi)國(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初建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又遷都于楚丘(今河南省滑縣),后又遷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陽),公元前209年,為秦所滅,至春秋時期的衛(wèi)獻公時,有個將軍叫孫文子,是個很有聲望的人物,孫文子的子孫有以祖字為氏,稱文氏,是為河南文氏。
3、出自姜姓,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
根據(jù)有關資料所載,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孫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許(在今河南省許昌市),建立許國,為姜姓諸侯國。春秋時,許國受鄭楚所迫,經(jīng)四次遷都,公元前576年遷葉(今河南省葉縣西南),公元前553年遷城父(今安徽省亳縣東南),公元前529年復遷葉,前524年遷白羽(今河南省西峽)公元前506年遷至容城(今河南省魯山縣東南),戰(zhàn)國初年為楚所滅(一說滅于魏),子孫四散。除有以原國名“許”為氏外,還有以許國開國君主文叔之字為氏,就是文氏。
4、出自媯姓,為媯滿之裔孫,是以謚號命名的姓氏。
戰(zhàn)國時,齊國(今屬山東?。┯匈F族田文,是齊威王的孫子,號稱孟嘗君,門下有食客數(shù)千,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后來齊國貴族田甲叛亂,孟嘗君逃到魏國(西周時分封的諸侯國,在今山西省芮城北),在魏任相國,死后謚號文子。其后人也有以“文”為氏的,是為山西文氏。
5、出自敬姓避諱改姓。
五代后晉時,為避晉高祖石敬塘之名諱,“敬”姓改為“文”姓。如宋代文彥博、文天祥,其祖先(在唐五代時)皆為敬姓。
6、出自他姓所改和小數(shù)民族有文氏:
①滿族喜塔喇氏、文扎氏,蒙古族鄂依羅特氏,錫伯族溫都爾氏改姓文。
②土家、黎、壯、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文氏。
得姓始祖:周文王。商朝末年,居住在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漸強盛起來,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脅,就找借口殺了周人(姬姓)的領袖季歷。季歷的兒子姬昌即位后,勵精圖治,深得國人擁護,周圍小國紛紛前來歸附。姬昌被商紂王封為西伯,成為“三公”之一。姬昌任用姜尚輔佐,實力很快超過商王朝。西伯在位五十年,病逝后,其子周武王繼承他的遺志,完成了滅商大業(yè),于公元前十一世紀建立了周朝。周武王追謚父親西伯為周文王,后人有以此謚號為氏者,稱為文氏,周文王亦被尊為文氏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編輯本段
文氏發(fā)源于陜西、河南、山西省境,其中陜西(周文王一支)文氏為發(fā)展主體。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即有文氏族人播遷于江淮一帶。如輔佐勾踐成就大業(yè)的越國大夫文種,即是今湖北江陵一帶人。西漢時,有安徽文氏遷入四川?!洱R東野語》載有:“蜀中多文氏,為茂族,漢文翁之后?!蔽奈碳礉h景帝時蜀郡守,原為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人。漢至三國時期,河南、山東、山西為文氏繁衍望地,山西文氏以“雁門”為其郡望。魏晉南北朝時期,因北方連年戰(zhàn)亂,文氏也加入到中原士族南遷隊伍之中,這次南遷奠定了后來南方文氏旺于北方文氏的基礎。唐宋時期,史料記載文氏活動地點主要在山西、河南、四川、江西、江蘇等地,尤以江西、四川發(fā)展最旺,同時,這兩地后來成為南方文氏的繁衍中心。明朝時,山西文氏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周邊各省及安徽等地??乖⑿畚奶煜椋纤谓魅耍┖笕嗽诤幽稀⑺拇ㄒ粠Х毖芡?,北宋畫家文同之后人在四川境內亦呈興旺發(fā)展之勢。此期,見諸史冊之文氏名人輩出,堪稱為文氏發(fā)展史上之最。清代以后,文氏更是廣播于中華大地的各個角落。今日文氏以廣東、江西、廣西、湖南和四川多此姓,以上五省文氏約占全國漢族文氏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九。其中廣東一省約占全國漢族文氏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文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
三、歷史名人編輯本段
文種:楚國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人,春秋時代與范蠡同助越王勾踐復國爭霸,后被勾踐賜死,時有“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毙稳菸姆N之死。
文翁: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西)人,西漢蜀郡太守。其人重視教育,創(chuàng)辦了文翁學校,為中國歷史上創(chuàng)辦國立學校之第一人。
文同:梓州永泰(今四川省鹽亭東)人,北宋著名詩書畫家,長于墨竹、山水繪畫,主張“胸有成竹”之繪竹法,被人稱為“湖州竹派”。曾任陵州、洋州等知州,著有《丹淵集》。
文彭:文徵明長子,明代杰出的篆刻家、書畫家,善書畫,尤精篆刻,與何震并稱“文何”。
文嘉:畫家,文徵名次子,工小楷書,善畫山水,筆墨秀潤,兼能花卉。
文祥:盛京(今遼寧省沈陽市)正紅旗人,清代洋務派首領之一,歷任工部、吏部右侍郎,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等。文廷式:江西萍鄉(xiāng)人,清光緒進士,曾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善作詩詞,有《云起軒詞鈔》、《聞塵偶記》等著作。
文康:滿洲鑲紅旗人,清代小說家,曾任徽州知府。著有《兒女英雄傳》等。
文慶:滿洲人,清代大學士、軍機大臣,其主張重用漢人之策為八旗王所敬信。
文彥博:汾州介休(今屬山西?。┤?,北宋宰相,前后任事約五十年之久,名聞四夷,后被封為潞國公,著有《潞公集》。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南宋大臣,民族英雄。在抗元斗爭中,始終威武不屈,終以身殉志。其所作《過零丁洋》及《正氣歌》為世人所傳誦。
文徵明: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明代書畫家,詩文書畫皆工,尤精于畫。其為“明四家”之一,同時亦是“吳門派”之領袖。傳世真跡有《山雨圖》、《古木蒼煙圖》等。傳世書跡有《醉翁亭記》等,著有《甫田集》。
文震孟:文徵明曾孫,明代天啟中殿試第一,官至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文安之:湖廣夷陵(今湖北省宜昌)人,南明大臣,歷官南京國子祭酒、東閣大學士等。
文廷式:江西萍鄉(xiāng)人,光緒進士,曾任翰林院侍讀學士。他贊成光緒親政,支持康有為發(fā)起強學會,因而受到慈禧太后的嫉視,被參革職。戊戌變法發(fā)生后,東渡日本。他能詩詞,也有慨嘆時事之作,著有《云起軒詩抄》、《聞塵偶記》等。
文年生:中共早期黨員,曾任黨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多項。解放后被授予中將軍銜。
文衍源 1940年6月出生,廣東豐順人。中共黨員。畢業(yè)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外語??茖W校?,F(xiàn)任豐順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是廣東省民俗學會理事,廣東省博物館學會理事,豐順縣僑聯(lián)常委,梅州市客家研究會理事,汕頭特區(qū)晚報通訊員,中國文物報通訊員。主要從事文物考古和地方史志的研究工作,積極開展豐順縣僑聯(lián)僑務工作,發(fā)動華僑捐資做好豐順文物保護和文物旅游工作。論著有《豐順縣文物志》主編、《豐順文史》副主編、《客家建筑淺說》、《梅縣地區(qū)客家民居建筑的特色》、《豐順畬族淵源及民俗》、《族泰華僑愛國愛鄉(xiāng)的光輝業(yè)績》、《豐順縣歷史文化遺產》等。
四、郡望堂號編輯本段
1、郡望
雁門郡:戰(zhàn)國趙武靈王置郡,秦、西漢治所在善無(今山西省右玉南)。相當于今山西河曲、五寨、寧武等縣以北、恒山以西、內蒙古黃旗海、岱海以南地區(qū),東漢移治陰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
2、堂號
信國堂、正氣堂:宋代文天祥為左丞相,封信國侯,進屯潮陽,元將張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氣歌就義》。
此外,文氏的主要堂號還有:“久大堂”、“崇本堂”、“六義堂”、“三山堂”、“三芝堂”、“玉蘭堂”等。
五、宗族特征編輯本段
1、文氏是一個以廣東為最多分布的典型南方姓氏。
2、文氏名人源遠流長,從春秋輔政勾踐成就霸業(yè)的文種,南宋書《過零丁洋》以表氣節(jié)的文天祥,到明代大畫家文徵明,清代《兒女英雄傳》作者文康,無不激勵后人奮發(fā)向上,永攀高峰。
3、文氏字行輩份排序井然,意味深長。如文暖玉所修《文氏宗譜》中有山東萊陽文氏一支字行為:“碩貴時恩,起豐玉同,洪獻志瑞,林甫春榮?!?/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