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1、出自羋姓(羋姓傳自上古的顓頊帝),春秋楚國王族之后,楚王羋旅去世后,謚號為"莊",即楚莊王。楚莊王支庶子孫,以此謚號為姓。《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莊氏,楚莊王之后,以謚為姓,楚有大儒莊生,六國時為蒙漆園吏;莊周,著書,號莊子;齊有莊賈,周有莊辛”。
2、出自子姓,是春秋宋國君宋戴公名武莊,后人即以其字為姓,成為莊氏一支。
3、漢代出現過一次易姓。漢明帝名劉莊,諱莊字。莊氏在漢明帝以后改為嚴姓,《姓氏考略》:“漢明帝諱莊,故莊氏或改為嚴氏。”魏晉南北朝時,有嚴姓復祖姓莊,故歷史上有"莊嚴一家"之說。
4、公元一二三四年,北方的蒙古族滅了金國后揮師南下,使得很多漢族被迫再次遷移。這時客人由閩西移到高雷、欽謙一帶。
遷徙分布編輯本段
先秦時代,莊氏已經向各地播遷。
時齊有莊暴、莊賈,越有莊舄,楚有莊豹、莊足喬、莊辛、莊善,宋有蒙人莊周。這些史實表明當時齊(今山東省)、楚(今湖北省)、越(今浙江省)、宋國蒙(今河南省與安徽省間地)都有莊氏人物居家生活的蹤跡。
漢武帝時,始歸順漢朝,時任滇王者率其家族入益州(今四川省成都)。這就說明,莊氏在先秦時代已經向西南地區的四川、貴州、云南傳播。
秦漢之際,莊氏依舊以湖北、河南為其繁衍中心,此際莊氏有莊青翟入朝為相,另有吳(今江蘇省蘇州)人莊忌,為莊氏杰出代表。
東漢明帝時,因明帝名劉莊,避諱改莊為嚴,自莊光(后改嚴光)開始,莊氏長時間為嚴姓所掠美。
魏晉以后,有嚴姓復本姓,從此莊、嚴二姓并行全國。十六國時期,莊氏子孫紛紛從今湖北、河南分散各地,先后遷居今甘肅的天水、浙江的紹興、山東和江蘇間地,后來發展成了莊氏天水郡望、會稽郡望和東海郡望。
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莊森(王潮外甥)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落籍永春桃源里蓬萊山,是為莊氏入閩始祖。
宋末元初,莊森長子莊韋之后裔莊詔遷廣東陸豐上沙鄉開基;四子莊甲之后,入閩第八世莊元吉為桃源錦繡本派始祖。另有裔孫莊哲遷居同安,哲弟莊光徙潮陽。莊元吉長子名翼,其重孫莊孫遷居青陽開基;三子名晦,其重孫莊同遷惠安云頭鄉開基;四子莊夏,其孫莊彌淵遷潮安開基;彌淵重孫莊才翁遷同安開基。明初,山西莊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甘肅、湖北、湖南、河南、北京等地。
明、清兩代,莊氏人渡海到臺灣者,以南靖莊三郎派下居多,其中農民起義軍首領莊大田由福建漳州平和遷居臺灣鳳山(今高雄縣治)竹仔港莊。亦有莊氏入遷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閩中莊氏始祖森公,字文盛。生大唐寶三年甲申(744年)七月十四日。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光啟二年(886),隨其舅王潮率軍入閩。后梁開平元年(907),王潮之弟王審知繼任稱閩王。莊森分鎮于桐城(今泉州市),定居于永春縣桃源里善政鄉蓬萊村,卒于后周廣順二年(952),享壽90歲,夫婦合葬在永春縣桃源里,為莊氏入閩桃源派開基始祖。
上砂是潮汕莊氏第一聚居地。莊氏入潮現在裔孫最多的還有一派系,那就是莊森長房第17代孫莊羅,字潛齋。莊羅仕宋,功授散騎都尉,歷官東南帥府兵馬鈐轄使。
景炎中宋帝南狩,泉州蒲壽庚作亂,莊羅偕本家兄弟護駕人潮。后來到潮陽縣鐵山牛眠埔暫住。未已奉詔勤王,備兵江西,協助文天祥抗擊元兵,封護國將軍。不幸潰師于江西汀澤津,文天祥在海豐被俘,莊羅以身殉國。陸秀夫身負帝昺投海身亡。宋亡,莊羅夫人黃太為避難,攜其第三子莊詔從潮陽鐵山牛眠埔(今普寧)遷至海豐縣吉康都沙坑垌(今揭西縣上砂鎮)為家。這里地處山區,十分荒涼。當時避難,世事一空,家計蕭條。黃太雖出身朱門紳女,但能勞苦營家,且理鋤耘,家道逐漸轉機,莊詔能在上砂開基立業,皆賴其母之力。
莊詔娶潘氏為妻,生子3人,長文達,后代遷興寧,為興寧始祖;次文仲,后代遷海豐縣城、東涌公遷海豐竹苞;三文德,上砂守祧。自宋以來720多年,一脈相傳已有28代裔孫11萬多人,全屬莊詔一人所傳,實屬少見。
如今,莊氏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東、江蘇、浙江、臺灣等省為多,上述四省之莊氏約占全國漢族莊氏人口的百分之六十。莊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九三。
郡望堂號編輯本段《郡望百家姓》中有記載云:莊氏望出天水郡。《姓氏考略》中記載:莊氏望出天水、會稽、東海。
1、天水郡:西漢初始置郡。相當于今甘肅省天水、隴西以 東地區。
2、會稽郡:秦初置郡。在今江蘇省東南部及浙江西部一帶 。治所在吳縣,在今江蘇省蘇州市。
3、東海郡:漢初的東海郡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東魏及隋 唐的東海郡 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1、南華堂:戰國莊周,著《南華經》。與老子同為道家之祖,世稱“老莊”。
2、武強堂:漢代莊不識(《漢書》作莊不職,茲從《史記》),封武強侯。
歷史名人編輯本段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0年),戰國思想家、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
莊嶠:戰國末期,楚莊王后裔莊嶠,受命經略巴、黔中以西諸地。因巴郡和黔中郡為秦國所襲奪,塞斷歸路,只好率其眾在滇稱王。這支莊氏后裔在秦統一天下之后仍為西南夷的君長。后降漢一,其地被置為益州郡。
莊際昌(1578-1629年),字景說,號羹若,原籍永春寓居晉江(今鯉城),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狀元。宮至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卒后崇禎帝特贈詹事府詹事。莊際昌一生為官嚴正,著有《羹若文集》、《霞棲藏稿》等四本文集,后人建祠祀之。
莊有恭:清代乾隆狀元,字容可,號滋圃,番禺人。莊有恭狀元墓(黃埔區大沙鎮飛鵝嶺):莊氏為乾隆四年(1739)狀元。
莊有可:清代諸生,亦名獻可,字大久,武進人。博通經史,自言讀史二千余遍。有《春秋注解》等 。
莊俊元(1803——1879),晉江縣(今鯉城區)人,故宅在泉州城內西街甲第巷。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恩科進士,入翰林,留京學滿文,以散館一等一名授編修,協助改造滿洲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