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會領域的國際環境
社會領域的國際環境,涉及人口、健康和教育等,影響我國人民的生活質量。
(1)21世紀初社會領域的國際環境
首先,國際社會水平。2003年,美國等31個國家已經超越工業社會(經典社會現代化),挪威等23個國家已經進入知識社會(第二次社會現代化),中國等89個國家處于城市化過程中,乍得等10個國家屬于傳統農業社會,有幾百個少數民族部落屬于原始社會。
其次,國際社會結構。目前國際社會水平結構非常不均衡。根據2003年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分組,挪威等20個國家屬于社會發達國家,西班牙等33個國家屬于社會中等發達國家,泰國等17個國家屬于社會初等發達國家,中國等61個國家屬于社會欠發達國家。在國際體系層次上,國際社會的組織結構主要包括聯合國有關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表3-8)。在跨區域和區域層次上,國際社會的組織結構與國際經濟的組織結構是大致相同的。國際人口結構包括年齡結構和分布結構等。
其三,國際社會制度。國際社會制度涉及國際移民、國際勞務、國際行警、國際民法、國際教育、衛生、郵政、電信、航運、難民、僑務、人口、婦女和兒童權益等。
其四,國際社會互動。社會領域的國際互動,合作和交流是主要形式,國際沖突也時有發生。伴隨經濟全球化過程,人口和勞動力的國際流動在加快,國際移民和就業競爭有時引發外來人口和本地居民的利益沖突。
其五,與中國相關的重大國際社會事件。國際傳染病(如SARS)、僑民權益、國際移民、人口政策和重大國際社會危機等。
(2)21世紀前50年社會領域的國際環境
首先,國際社會水平。根據《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的預測,未來50年大約有80多個國家完成城市化(經典社會現代化),50個左右的國家進入知識社會(第二次社會現代化),20多個國家達到知識社會的成熟階段,其他國家處于城市化過程之中。
其次,國際社會結構。未來國際社會的水平結構仍然是不均衡的。社會發達國家將達到知識社會的成熟期,社會欠發達國家將沒有完成城市化。未來國際社會的組織結構與目前的結構可能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社會的國際化和信息化程度將大幅度提高。
其三,國際社會制度。未來的國際社會制度,將主要是目前社會制度的延續。但是,國際網絡社會的相關制度會逐步完善,國際移民和國際勞務的制度將更加理性。
其四,國際社會互動。未來的國際社會互動,國際合作和交流會加強,國際沖突不會消失,國際網絡和衛生合作會逐步深入,國際移民管理將更加理性。
其五,與中國相關的重大國際社會事件。重大國際傳染病、國際網絡犯罪、重大國際犯罪、重大醫學突破、僑民權益、國際移民危機等。
4、文化領域的國際環境
關于文化領域的國際環境,目前沒有進行專題研究,只能非常概要地討論。這里的文化是指非物質文化,包括語言、文藝、宗教、知識、科技、制度、規范、觀念和習慣等。
(1)21世紀初文化領域的國際環境
首先,國際文化特征。目前,世界文化的最突出特征是文化多樣性,主要表現是世界語言有5000多種,世界宗教不計其數;大約有19個國家內部使用的口語超過50種,印度的方言更是接近900種(UNESCO 2000);不同國家和地區文明水平不同。如果從文明水平角度看,2004年,瑞典等24個國家進入知識文明發展階段,中國等97個國家處于工業文明發展階段,中非等10個國家仍然是傳統農業文明,幾百個少數民族仍然是原始文化。
其次,國際文化結構。國際文化結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語言的使用結構、宗教的分布結構、文明水平的結構。隨著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國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非常頻繁,嚴格區分文化的地理結構已經出現困難,一些國家和地區成為文化的匯合地。如果根據語言使用人口比例、宗教信仰人口比例和文明水平的高低,可以把那些人口比例高和文明水平高的文化視為強勢文化,人口比例低和文明水平低的文化視為弱勢文化。隨著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推進,網絡文化正在興起。關于網絡文化的特征,需要和值得專題研究。
其三,國際文化制度。國際文化制度主要包括四個部分:文化遺產保護、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國際文化協定和國際文化組織。國際文化組織包括政府間和非政府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國際科學聯合會等。
其四,國際文化互動。國際文化互動包括文化合作、交流、競爭和沖突。國際旅游和信息網絡的發展擴大了國際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和文化旅游的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國際科技合作和科技競爭發生在多個層次,從個體層次到國際體系層次。國際文化沖突,既發生在同種文化的國家之間,也發生在不同文化的國家之間。
其五,與中國相關的重大國際文化事件。跨文化的國際戰爭、國際宗教沖突、重大科技突破、網絡文化和網絡安全等。
(2)21世紀前50年文化領域的國際環境
首先,國際文化特征。未來50年,世界文化多樣性和文化收斂性將并存;文化收斂性指少數幾種文化獲得的強勢地位不斷強化、其他文化地位下降、部分文化則逐步消失的現象。知識和生態文明將代表人類文明的前沿水平和發展方向,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將被知識化和生態化。新生物學革命將對人類倫理產生巨大挑戰,宗教和哲學復興將是普遍現象。
其次,國際文化結構。未來50年的國際文化結構是不均衡的,語言結構、宗教結構、科技結構、文化產品結構、文化貿易結構和文明水平結構都是不均衡的。網絡文化是一種新型文化并發揮多種作用;它既是國際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是國際文化競爭和沖突的平臺。
其三,國際文化制度。未來50年的國際文化制度將是目前制度的延續,關于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多樣性的關注會繼續加強,關于國際文化貿易的爭論也會繼續。但是,國際旅游制度、國際科技交流和合作制度會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其四,國際文化互動。未來50年國際文化互動將是合作、交流、競爭和沖突并存,并將可能產生五個趨勢:文化中心化、文化邊緣化、文化遺產化、文化消失化和文化商業化。文化中心化是指國際互動導致少數強勢文化的中心地位得到鞏固和加強的過程。文化邊緣化是指部分文化的社會地位和國際影響日漸勢微的過程。文化遺產化是指部分文化失去社會功能、而被作為遺產保護起來的現象。文化消失化是文化失去傳承、記錄或保護而消失的現象。文化商業化是文化載體和符號被商業化開發和經營的現象。
其五,與中國相關的重大國際文化事件。重大宗教沖突、重大文化沖突、重大科技突破、網絡文化和文化經濟等。
|